抗疫日记 2022年4月12日 星期二 天气 晴转多云
清晨的阳光洒满宿舍窗台,转眼间已经是封寝的第七天了。
从与时间赛跑、火速展开的紧急抗疫工作,到每天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防疫日常;从惴惴不安、跌跌撞撞的封寝初体验,到乐观积极、苦中作乐的封寝小日常;从遗憾错失美好,无缘拥抱春天到努力找寻幸福,期待再会春天……
短短一周,我们更加乐观,更加坚定,更加相信这场战“疫”我们一定能赢。
封寝的新鲜期过后,学院开始组织各类活动帮助大家“静心”,语言学教研室上线了“静心抗疫”系列讲座,目前已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郑伟,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盛益民做了两场讲座。
今晚7点半,文学院院长郑伟为本科生召开了一场线上思政课,从疫情形势出发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在宽慰学生的同时,耐心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给同学们注入了一剂强有力的“定心针”。他说:“年轻人要练就扛事的本领,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
8点半,2020级辅导员郝丽婷在腾讯会议开了一间“云自习室”,与同学们一起安静学习,默默陪伴。
四月好事正酿,万物盛放,我们都会如愿以偿。多才多艺的文院学子在这一周的封楼生活中各显神通,纷纷开展“副业”。让我们一起看看疫情期间的“副业”吧。
副业一:舌尖上的旅行者——美食家
天刚微微亮,核酸检测的号角督促着早早起床,睡懒觉自是与美食家们无缘了,幸亏肠胃及时地蠕动,准得跟闹钟差不多。眼睛一睁,聪慧的脑袋里便闪出一个念头:吾日三省吾身,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糯米珍珠粒粒匀,木棍石臼往来频。香甜可口的糍粑馋得他们直流口水。问题来了,没有材料?省出午饭!没有工具?手套替补!没有力气?那可不行,饭后运动这不说来就来!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成品,红糖包裹着洁白外壳,咖啡的苦涩成功中和大米的甜腻,宿舍舍友一人一个。丰富封寝生活的方式不仅有舌尖上的中国,当然还有身边的美食家们自制的爆米花。令德七斋的美食家们可坐不住了,制作美味可口的饭团,也给并肩作战的吴珺老师送去“甜蜜”。这一举动恰恰践行美食家们的准则:好吃的东西要吃进肚子里,可爱的人要放进心里。
副业二:拨弦弄声(打一职业) ——音乐人
宿舍楼里阵阵歌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下面就跟随我们来一探究竟吧!原来是我们多才多艺的文院小伙伴们拿出自己的乐器,化身音乐人,为沉寂无声的隔离生活带来了欢声。隔离期间,没有音乐怎么行?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吉他,一阵阵弦音扫去同学们心中的阵阵阴霾;无缘KTV怎么办,线上k歌不能少,同学们展露麦霸本色,用歌声抚慰人心。这些乐声就像是温柔的智者,静静地陪伴着我们,轻轻地抚平内心褶皱。音乐不会让我们孤独,让我们在乐声中觅得内心的归处。
(令德七斋的线上k歌)
副业三:光影诗人——摄影师
用镜头记录生活,在瞬间凝结永恒。封寝的日子里,宿舍氛围感大片可是被各位摄影大佬们拿捏住了。大家都拿出了浑身的本领,在宿舍中摆好pose,记录下疫情中最美的瞬间。让我们来看看我们文院学子们的时尚表现力吧!
副业四:演绎经典——演员
2021级的一个宿舍演绎了《甄嬛传》之名场面——滴血认亲,几位同学台词功底好、表情管理佳,剪辑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引来阵阵点赞。封校下的大学生活,真真是多姿多彩。
今日份惊喜:零食盲盒!
继水果之后,盼望已久的零食也上线喽。在田瑾瑜老师和赵巧玲老师的精心策划下,同学们纷纷掏出自己珍藏许久的零食聚集在一起,制成一份份零食盲盒,又被送到同学们手中。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想必在朋友圈中看到大家盲盒中自己拿出的那份,会比自己吃到还开心吧!
薯片巧克力齐上阵,让每日只有一日三餐的同学们有了不一样的滋味。病毒阻挡了我们相会的脚步,却挡不住我们对彼此的爱。困难当头,守望互助更是我们给彼此最强力的支持。
( 封楼也有零食吃,这份温暖收到啦!)
晨曦依旧,梦短情长。今天你核酸了吗?今天你健康上报了吗?今天你抗原自测了吗?封寝后的例行三问是文院人对自己负责、对学院负责、对学校负责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大声地告诉外界:呼吸正常,体温正常,饮食正常,体重正常!待我们跨过这病与疾,夏和希望都将扑面而来。
今日愿望:
等到疫情结束后
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三餐四季,温柔有趣;
时光清浅,流年安暖,
遍历山河,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