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中良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现代文学历史还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刘芳坤教授主持,尹变英副教授评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讲座伊始,张忠良老师从“为何要进行历史还原”讲起,以《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和《家》中觉新和瑞玉两人的爱情在当代语境阐释下的错位为例,指出历史还原的必要性。接着,张老师提出现代文学是文学与历史交叉的学科,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存在的某些模糊与空白是由于历史性的薄弱甚至缺失,在历史还原中能够有效澄清模糊,填补空白。随后,张老师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如何进行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
首先,张老师以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将“民国”这一概念重新解读,指出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实体,民国不能等同于民国政府。作为国家实体的民国,除政治外,还有经济、军事、教育、外交、法律等各个领域。文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民国初期的文学总体风格是“洋派”,不同于后期的“工农兵风格”。其次,张老师提出还原文学史的历史面貌,并以五四文学革命、1930年代左翼文学的兴盛、左翼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和抗战文学为例,还原当时的历史史实。以臧克家和王林两位作家为例,重点论述抗战文学中正面战场文学与敌后战场文学的文学史问题。再者,张老师指出发掘文学的历史与人性内涵的重要性,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出发,进一步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世界。以鲁迅的《起死》为例,指出鲁迅乃至五四时期的作家们对待传统的态度,并非完全地反对,而是以敬重为内核。最后,张老师从更高处着眼,指出要理清包括文体、语体等在内文学演进的历史脉络。在进行现代文学历史还原的过程中,原始报刊、当事人回忆、文学发生地都是值得挖掘的史料资源。
尹变英老师对张老师的研究方法表示肯定,认为张老师的研究从大处着手,且能层层深入,论述严谨,史料丰富,使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成为可能。张老师还与现场听众亲切互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本场讲座为现代文学的再研究提供了新维度,还为学生的学业论文选题及写作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