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山西大学文学院在国学大讲堂成功举办了第八期中文学术沙龙。本期沙龙邀请到文献学教研室王琦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曹前老师和文艺学教研室李建江博士。王琦老师作了题为“《晋书·礼志》文献来源考论”的学术报告,曹前老师就《吴宓<海伦曲>的形式体制与爱欲叙事》作了主题演讲,李建江作了主题为“论近代南社的宗唐诗学”的学术演讲。另外,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与学生参加了本期沙龙。
一、《晋书·礼志》文献来源考论
讲座内容:文献学教研室王琦老师作了题为“《晋书·礼志》文献来源考论”的学术报告。由李雪梅副教授主持,韩李良副教授点评。
《晋书·礼志》是了解魏晋时期礼仪制度因革的基本文献之一。王琦老师从文献学、史学史、学术史、书籍史等多个角度入手,指出《晋书·礼志》文献来源涉及旧晋书、史志文献、礼议礼论等多种类型的文献。在论证的过程中,又穿插了对汤球《晋书辑本》的反思、唐修《晋书》的编纂模式、《江都集礼》与中古礼论文献、《晋书·礼志》和《宋书·礼志》的文本关系等多个学术问题,揭示出中古时期文献传承、衍生的复杂网络和多重面貌。
讲座最后,王琦老师绘制了一张《晋书·礼志》文献来源的示意图,对整个论证过程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
韩李良副教授对报告中的考证和分析予以了肯定。同时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用纂修《宋史》的例子,分析了古代官方修史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针对古代官修书籍的编纂模式等问题与在座老师进行交流。
二
吴宓<海伦曲>的形式体制与爱欲叙事
讲座内容:本次讲座题为《吴宓<海伦曲>的形式体制与爱欲叙事》,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青年教师曹前主讲,张慧敏副教授主持,何亦聪副教授评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曹前老师首先结合吴宓的生平和西方海伦故事的相关背景,对《海伦曲》原文逐字逐句地阐释。接着,曹老师从《海伦曲》的形式体制角度进行分析。吴宓酷爱吴梅村之诗,并致力于模仿其风格。因此,《海伦曲》在标题命名和题材选取方面,继承了“梅村体”诗歌的特点,巩固了长篇叙事诗中对女性主题的书写。同时,吴宓的作品在具体创作中借鉴了西方诗歌及其汉译版本的体制,将“梅村体”原有的七言诗体改为五言,体现了吴宓在旧体诗创作过程中对中西文体融合的深思熟虑,最终指向“旧格律”的变革。此外,《海伦曲》的序言和注释作为旧诗体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海伦叙事文本系统和知识来源,对其的遵循与改写反映了吴宓的个人情感和意志,序言和注释在内容和结构上成为解读《海伦曲》的关键要素。
其次,曹老师分析了《海伦曲》中的爱欲叙事。《海伦曲》以荷马史诗和希罗多德的《历史》为主要底本,叙述了海伦在特洛伊战争前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的海伦形象。这一创作揭示了“海伦”这个名字已经抽象化为一个跨越时空、令人沉醉的欲望象征。诗人将关注的焦点从海伦形象本身转移到了人们投射在她身上的无法控制的爱欲情感。在诗歌的结尾部分,吴宓巧妙地运用佛教术语来阐释柏拉图关于爱欲的理念,主张应当超越属于世俗之爱的“贪嗔痴”,转向宗教之爱中的“智慧”与“至理”。这一思想同样贯穿于吴宓在1930年代创作的旧体爱情诗词之中。
最后,何亦聪老师对曹前老师的研究方法表示了肯定,认为其研究对象具体、切入点小,知识丰富,引用了古典、现代、欧洲的知识;研究方法多样,运用了本事研究和比较文学的方法,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对学生的论文写作具有启发意义,为学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三
论近代南社的宗唐诗学
讲座内容:本场讲座的主题是“论近代南社的宗唐诗学”。本场学术活动由文艺学教研室李建江博士主讲,董志刚副教授主持并评议,刘芳坤教授参与评议。
文艺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长期以来,学界对南社宗唐诗学的关注大多聚焦于柳亚子,但即使是对柳亚子等宗初盛者的研究也尚有未尽之处,遑论其他。从诗话来看,南社宗唐诗学的形成受地域诗学的影响,在本质上承接明末云间派的文学精神。宗初盛者执着于开一代新声的诗学理想,欲以明七子纠诗道之偏,更上追李杜求诗道之正。柳亚子之外,宗中晚者对明清竟陵、性灵、神韵诗风多有欣赏,并依据宗宋诗歌“染唐风”这一点,试图将其置换为“学唐诗”,进而置换为“宗唐派”。在诗法论上,宗唐派接壤宗宋派。这都是学界未曾充分关注的诗学现象。
李建江博士首先介绍了南社建社及唐宋诗之争的的基本情况,接着从四个层面展开具体的诗学探究。一是宗唐诗学的地域渊源与诗话编撰的关系,宗唐派的反清心理和“开元宗趣”与明末云间派密切相关;二是以七子与李杜为审美典范,崇尚初盛唐风华;三是柳亚子之外宗唐派多能理解竟陵、性灵、神韵三派诗风,表现出对中晚唐风调的欣赏;四是接壤宋派,重视诗法的探索,追求意境的浑融,强调修辞的“避熟”,认可学问的重要性。
李建江博士认为,学界对南社宗唐派的研究,往往不自觉会把柳亚子的观点置换成宗唐派的全部主张。诚然,柳亚子为民国骚坛开一代新声的诗歌理想,深刻影响了宗唐派的以初盛唐为宗的诗学倾向,也给予宗唐诗学鲜明的政治色彩,但这只是宗唐派诗学面相的一部分。从诗话来看,许多宗唐派也接受中晚唐诗歌的多元风格,且对明清以来诗学风潮亦有追尚。这与现有诸多文学史、批评史著作的看法明显不同。而宗唐派在学诗路径上也颠覆了很多研究者动辄大提特提“性情”的刻板印象,“居然”与宗宋派诗法论接壤。性情、修辞、学问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学问之厚能养性情之正,性情之发有赖修辞之雅,修辞之功不离学问之力,三者彼此联系。可见,研究南社唐宋诗之争,要警惕陷入宗唐、宗宋两派“你死我活”的语言陷阱,必须充分关注双方的具体观点、具体表述,才能厘清这场论争的诗学真相。
董志刚老师对整场报告作出肯定,认为文学理论研究应当关注历史现场,不能被现有观点束缚,必须在掌握充足文献的基础上,对学术问题作新的审视与还原。刘芳坤老师指出袁枚性灵诗学不仅影响了南社的宗唐理路,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亦有启示,文艺学和现当代文学可以借此展开理论交流。
本期沙龙促进了同学们学术知识的获取与深化,促进了同学们视野的拓宽与眼界的提升,老师们的精彩点评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会后,本期沙龙汇报人与点评老师合影留念。至此,本次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