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习
学术交流

清华大学马银琴教授应邀做学术讲座

时间:2022-06-05 阅读次数:

2022年6月2日19:30至21:30,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马银琴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在线上进行了题为“中国早期的‘歌’与‘诗’”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西大学文学院尚丽新教授主持,校内外130多位师生聆听了讲座并参与了交流。


image.png

image.png


讲座伊始,马老师介绍了“诗”与“歌”的渊源。历史上“诗”与“歌”是两种关系密切而又相互独立的存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有“诗言志,歌咏言”“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可见诗与歌的区别并非是传诵对象不同,而是对同一对象的传诵方式有别。马老师指出闻一多先生是现当代学者中最早提出歌诗合流问题并对此加以明确讨论的学者,但不同于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马老师认为虽然西周时代确实存在“诗”与“歌”从分立走向合流的过程,但是歌诗合流并不是发生在《诗经》之前,也并不是表现在情和事的分立上。

马老师接着解读了“诗”与“歌”的内涵。实际上,在汉人眼中《诗经》中就存在“歌”与“诗”的区别;而且从《诗经》内容来看,颂赞的“歌”与讽刺的“诗”泾渭分明,这两类也分别与《毛诗序》与《诗谱序》中的“正”和“变”相对应;“歌”是指用乐器配合演唱、具有颂赞意味的艺术形式,必须具备颂赞性和仪式性;而“诗”可从字形结构解读其本义,是指规正人行为、使之有法度的言辞,具有讽谏性。

在辨别“诗”与“歌”不同内涵的基础上,马老师进一步探讨了“歌诗合流”问题。她指出:尽管“诗”与“歌”存在对立关系,但是周代的讽谏传统使得“诗入仪式”,将原本非仪式的作品通过“系之弦管”的方式变为仪式乐歌,具有了配合典礼、警戒时亡的功能,“歌诗合流”由此得以实现。“歌诗合流”改变了西周早期仪式颂歌一统天下的局面,扩大了仪式乐歌的范围,带来了“诗”内涵与外延的改变;同时“诗”与“歌”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分立局面开始改变,这也就是孔颖达所说的“正经与变同名曰诗”。

深度解读了在歌诗合流之后,马老师又继续追问为什么是“诗”而非“歌”被选作二者的总称。她的答案是西周后期“歌”与“诗”在讽谏、颂赞功能上界限模糊,但“诗”侧重于作品的内容、文辞,而“歌”侧重于作品的形式、音调。与“歌”相比,“诗”这一名称具有更加侧重文辞本身的意义指向,比歌更适合作为文本专名来使用。后世的“歌”与“诗”又在不断的合流与分道扬镳中相辅相成,共同创造出新的诗体。


image.png


在提问环节,大家踊跃发问,马老师一一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提问环节结束后,尚丽新老师对马银琴老师的报告做了精彩点评和总结,并对参会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66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文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