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习
学术交流

中俄文学关系的嬗变——文学院国学讲堂系列讲座

时间:2023-06-12 阅读次数:

2023年6月9日上午,国学讲堂系列讲座在文学院B309顺利举行,主题为“中俄文学关系的嬗变”。我们很荣幸地迎来了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董晓教授进行主讲。

讲座伊始,董晓教授首先指出中俄文学之间存在一种“错位对应”的关系,中俄历史上政治环境的相似性导致了中俄文学和文学史发展历程存在一定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一种必然结果。所谓“错位对应”,乃是指文学上的对应和时间上的错位。

董晓教授通过对20世纪中俄文学史的清晰梳理对这种“错位对应”进行了详细论证。从俄国文学方面看,20世纪前二十年的白银时代是20世纪文学成就最高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学流派纷呈,才人辈出;对标中国文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成就很高的时期。苏联三十年代文学同新中国“十七年”文学有很高的相似性;苏联的“解冻”文学与中国新时期的“伤痕”文学有着共同的特点;就连斯大林文学奖、列宁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在设立及评选范围上也高度相似。相似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相似的发展历程带来了相似的文学写作方法和创作题材与内容。这种中俄文学的“错位对应”恰恰启发我们通过对俄苏文学发展历程的观照来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自我审视。

董晓教授指出,俄苏文学在中国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众多作家身上,例如鲁迅创作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即深深带有果戈里同名小说的烙印;郁达夫、巴金等众多经典名家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屠格涅夫的影子;曹禺从《雷雨》到《日出》《原野》再到《北京人》的转变更是深受契诃夫戏剧的影响;路翎则在一定程度上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神领意得。而十七年文学中大部分描写农民解放题材的作品,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都不难看出在情节、人物、甚至细节上对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学习和模仿。

在问答环节,董晓教授以亲身经历举例,为同学们答疑解惑,阐释了意识形态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之间的复杂关系,他表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都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的限制,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文学经典则一定会突破这些限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董晓教授还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国内对俄苏文学态度冷漠会带来的一些问题,以及中俄文学关系在当前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俄苏文学与中国文学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而是可以平等交流的关系。因此,当我们现在面对俄苏文学时,我们更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中俄文学进行平行观照。

最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老师们代表山西大学文学院向董晓教授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66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文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