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习
学术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孟凡行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学术讲座

时间:2024-07-23 阅读次数:

2024年7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孟凡行教授在文学院B309会议室做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的学术讲座。这是山西大学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系列讲座”的第十二期。


14db1592187b49f790542fa131f0e125.jpg


孟凡行教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并没有给世界增加新的文化对象,却改变了人们对其指涉对象的看法。这一认识论提示人类意识到了“旧世界”的老事物(非遗)所蕴含的新观念。关于什么叫“非遗”?有人曾以“非常遗憾”的风趣之解来指出其存续现状的艰难。非遗研究应具备宏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涵养、活泛的思维能力、前瞻的问题意识,关注“当代价值”这一问题领域。他从内核价值、国家价值、个体价值和人类价值的四重角度,进行非遗“发现”式问题梳理与“发明”式自在探索,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发展赋能。


f7d2f5bcca7b44de88e603a0ccd8a972.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观念是“世代相传”中“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持续性认同感,这为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的创造力提供了可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一种认识论,传递出文化平等的意识。当下生活时空特征、休闲方式发生变化,生命时间与社会时间错位,工作空间的制度性与生活空间的自由性并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具身性劳作校正当代人的时空观念,涵养了人的精神根脉,为人的正向存续发展提供智慧经验。人工智能会改变自我认知,影响人的主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可以抵制人工智能的一元化,其具身性可以对抗人工智能程序的规定性,其共享性可以重建人类群体的共同体性。交流互动环节,参加讲座的老师同学,围绕非遗的“具身性”“反思性”“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活动圆满结束。

fbc580f5d0624a6bab8c13cde9666e1b.jpg


孟凡行,山东寿光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级智库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等职;曾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主任助理等职。主要从事艺术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子项目、青年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3部,在中外学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艺术学理论》《文化研究》《造型艺术》、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等奖项。


撰稿人:胡洋

二审:卫才华

三审:郑 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66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文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