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道情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方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研究”首席专家张廷银莅临山西大学文学院开展学术讲座——“书迹中的文学文献”。本次讲座由尚丽新教授主持,于商学楼B309教室顺利召开,文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
讲座开始前,尚丽新教授向现场师生详细介绍了张廷银教授的学术成就,并代表山西大学文学院热烈欢迎张廷银教授的到来。
张廷银教授提出,在文学与文献研究中,作为文字形态的墨迹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既然墨迹是古代作家创作的重要文本,从墨迹入手也应该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张廷银教授从杨雄《法言》、刘勰《文心雕龙》、唐兰《中国文字学》等著作中总结出,文学作为形音义的综合,其“形”的一面不仅有着象形图画效果,还能体现出创作者的独特情感和心理状态。因此,在文学、文献研究中,除了针对作品含义、声律的研究,从作品的墨迹形态进行研究也是解读作品的有效途径。
在这种研究视角下,张廷银教授带领大家走进各个历史阶段的作品中发掘创作者隐藏在墨迹下的情感、性格,甚至是品行。张廷银教授从王羲之、苏轼、高启、徐渭、郑燮的作品出发,从潇洒飘逸的《兰亭序》看到了魏晋士人对自由、个性的追求;从字与画的关系中窥探《寒食雨》“哭”“途”“穷”三字下的悲叹;从饱含禅意的《寄倪隐君元镇》阐释易代隐士的萧散宁静;从《女芙馆十咏卷》的茂密局促展示明朝一代才子纵横狂狷的一面。张廷银教授特别提及郑燮的两首关于竹的题画诗。其中一首笔触谨慎持重,另一首则笔力遒劲洒脱,两者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墨迹风格。这种差异源于前者深藏着对民众的深情关怀,而后者则表达了诗人对个人修养的自我激励。在这两处不同的墨迹背后,我们能够窥见作者高尚人格的不同侧面。
谈到“书”何以和“画”更紧密地联系,张廷银教授认为文字书写以结构而构图,这不仅要求墨迹形态依靠结构阐发人的神情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还需要字体结构与诗文内容适配,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下,文字、作品将进入灵动的充满生机的状态,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展现书迹的传播力量。于是,张廷银教授从文献的角度提出,从文字形态及形迹本身理解作品和揣摩作家心态,也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这不仅为了解古代作品的保存、传播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还或许能与AI等现代技术相结合,“恢复”和“再造”更多书籍文献。
在讲座的尾声,张廷银教授与文学院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解答了相关问题。他针对题画诗研究、俗文学文献研究以及赋学研究等学术领域,提出了富有洞见的观点。随后,尚丽新教授对张廷银教授的出席再次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次学术讲座在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王顺一
二审:韩新伟
三审:王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