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当代文学史料两则”讲座在商学楼B309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著名文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程光炜教授主讲,山西大学文学院刘芳坤教授主持,中国现当代文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围绕“茅盾眉批《青春之歌》前后——纪念杨沫先生诞辰110周年”和“有关《林海雪原》的两份材料”展开。讲座开始,程老师介绍了杨沫的人生经历,并详细讲述了《青春之歌》发表之后,由北京电子管厂工人郭开在《中国青年》发表的批判文章引起的论争始末。程老师指出,《中国青年》虽邀请茅盾和何其芳对《青春之歌》进行辩护,但其“编者按”实际表达的信息却与所期待的效果背道而驰,论争最后由茅盾作结。程老师对《青春之歌》的研究关注到了杨沫日记和她在冀中战区的经历,以及老鬼的《母亲杨沫》,同时对论争人物郭开的研究也有涉猎,拓宽了《青春之歌》的史料研究范围。
第二则史料程老师展示了有关《林海雪原》的两份材料。其一是茅盾的《读书杂记》,他从作家创作角度出发,对《林海雪原》做出评价,指出曲波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没有较大的发展。其二是对王庆生教授的访谈《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的回顾与展望》,程老师引用了大量一手材料,展示了教材对文学史的评价和文学界对作家评价的差异所在,对了解《林海雪原》的文学史评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讲座最后,进入师生交流环节。参会老师和学生就如何在平实的史料中对历史的复杂性进行分析,怎样在史料背后看到相关人物的信息,怎样理解文学作品历史评价和时代语境的关系,如何寻找、组织文学史料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程老师做出了深刻的解释与回应,指出了史料研究的问题与困境所在,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途径。
本次讲座以讲述文学人物故事来展开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目的是从两则故事中,感知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的独特价值。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撰稿人:余佳靓 霍佳卉
二审:卫才华
三审:郑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