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山西大学文学院于1996年,率先在山西省创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04年,最早建成山西省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美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19年,与山西大学音乐学、美术学等学科合作,完成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建设;2020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成功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余年来,在崔洪勋、姚宝瑄、张明芳等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形成“道技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山西影视业的发展培育、输送了大批人才,促成了以教研室为核心的基层教学组织,大力扶持山西传媒学院等兄弟院校的学科建设,为山西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师资力量:
目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层教学组织现有专职教师11人。曾经本教研室教师创作的作品歌剧《张骞》、话剧《立秋》(与卫中合著)先后代表中国参加BESETO(中韩日)国际戏剧节,并双双入围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初选剧目,话剧《立秋》入围十大精品剧目,2009年被文化部列为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并曾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另外,该教研室教师担任山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平遥国际电影节评审组组长、山西省委宣传部电影局评审专家、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等社会职务,专业教师曾获山西大学“任靖玺、魏君乔敬业奖教金”“宝钢奖教金(特等奖)”“十佳青年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年级主任”等荣誉。
先后在《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中国电视》《当代电视》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共出版《影像记忆》《节日的视觉盛宴》《与栏目同行》等多部专著;主持教育部青年项目、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科技厅、省筹留学归国等多项项目。2020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团队积极进取、奋力拼搏,首次获批国家级和山西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资格,开辟了该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特色优势:
专业植根百年学府,立足人文底蕴办专业,形成了以道统技、博雅精通的办学传统;注重开掘地方人文资源,依托省部共建平台和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基地,广泛开辟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训平台,积极参与平遥国际电影展、86358电影短片交流周、ISFVF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两岸大学生影像联展,与贾樟柯艺术中心、山西广播电视台、太原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区域化和专业融合特色鲜明,成为在三晋大地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同时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尤其在剧本创作方面,诞生了以《立秋》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精品剧目;专业充分发挥学科担当,成为山西省戏剧影视类专业建设、师资输出的排头兵。
专业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化价值引领,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式;成立“初心影像工作坊”,配备专门教师团队,指导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影片创作,一批优秀学生作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影视视野观察社会,了解国情省情,提升专业素养;实行本科导师制与辅导员工作制相结合的陪伴式学习模式,将学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管理中。
“以创作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已经建成以电视摄像、影视剪辑基础、短片创作实验三门实践课为基础,以导演基础、影视剧本写作、影视声音创作基础等课程为支撑的综合创作课程体系;已经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影视摄影、非线性编辑、演播室、图片摄影等3大类,共8个专业实验室;创立“EFP节目制作工作坊”、“10分钟年华电影短片工作坊”等学生编创组织,成为历届山西省高校戏剧季、山西省微电影节的生力军。
此外,专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已经和韩国全北大学、日本同志社大学、澳门大学等完成对接,签署合作协议,为师生互派访学搭建平台。
培养目标:
本专业借鉴世界各国戏剧戏曲及影视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立足中国艺术教育实际,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旨在培养高层次戏剧戏曲与影视艺术教学、创作、研究、管理、策划等专门人才。理论学习与艺术创作并重,课程设计以戏剧、戏曲、电影、电视为核心,兼顾文学、新闻传播与新媒体,将现代影视艺术结合传统人文知识,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课外讲座:
为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2021年推出“92号涉渡光影”系列讲座,还将陆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为广大师生带来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截止目前,已邀请戴锦华、周星、张燕、应雄、孙柏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