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政治方向与文化自信,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结构与前沿动态,具备国际视野、批判思维与方法论自觉,具备写作、阅读、评论、教学和研究综合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行政、教育、新闻部门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雄厚,现有专职教师59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4人,高级职称40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29人。教师中入选“三晋英才”奖励计划者20人,有获得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鲁迅文学奖、三晋学者、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山西省“1331 工 程”立德树人“好老师”等荣誉及称号十余人,另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
十三五期间,本专业贯彻《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改革办学模式。在课程体系上,涵盖教育部课程纲要要求的全部必修课程,同时开设校本通识课、专业实践课、劳动实践环节、文史哲协同基础课等特色培养课程,实行全员导师制,在整合精简学分的基础上,让每一位同学实现个性选择,提升专业综合素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打造金课成果显著,刘毓庆主讲《五经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史秀菊主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全部专业必修课参加山西省一流课程建设,目前已有《文学概论》《中国民间文学》《现代汉语》《语音学》等获得省级精品课程认定,汉语言文学教研室入选山西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深化“双创”教育,推进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知识的有效转化,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承担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晋方言调查”,五年来完成山西57方言点的调查工作,出版《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9辑60部。与山西省作家协会签订协议,组织写作实践课堂,给予文学杂志、文学活动的指导学习,联合组织“东方经纬文学讲堂”、《北国》文学期刊。联合历史学科成立“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学生参与“山西芮城五龙庙历史、传说、民俗与乡村社会综合调研”等地方社会实践教学。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践行“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人文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积极打造第二课堂平台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文学院建成以“言、行、戏、文”为主体的学生活动体系,形成省级人文知识竞赛、校级中华诗文诵读大赛、戏剧季、院级三行情书大赛等四大文化品牌;打造“文渊传媒”融媒体,系列宣传党团建设、学生活动、师德标兵事迹,在全校新媒体矩阵中名列前茅。“十三五”期间,文学院学生活动屡创佳绩。连续五年获得山西省人文知识竞赛一等奖,连续两年受团中央邀请分别赴井冈山、长白山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获得获得第二十三届“祝福祖国”百花奖文艺汇演声乐类一等奖、话剧类一等奖,获得2017年度山西省高校戏剧季一等奖,获得2019年度全国高校英语创新挑战赛一等奖,获得2019年山西省第十二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