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新闻动态

中文学术沙龙第一期圆满举办

时间:2023-03-27 阅读次数:

3月24日下午,文学院在国学大讲堂举办第一期中文学术沙龙。活动共有三场学术专题讲座。


1.jpg


第一场由古代文学教研室组织,讲座主题为《魏晋南北朝雅乐歌辞的文学与史料问题》,本场学术活动由何靖博士主讲,郭鹏教授和张建伟教授担任点评人,教研室主任杨万里副教授主持。

前人对魏晋南北朝雅乐诗歌的评价,指出该领域研究现状存在不足。何靖博士以罗根泽先生《乐府文学史》、萧涤非先生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二书为例,认为二者都未给予雅乐歌诗应有的关注。值得商榷之处大端有二:其一是对于郊庙燕射诗歌价值的估量与评判。郊庙燕射诗歌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建设的产物,是历代典章文治在文学创作层面的直接体现,其思想艺术和文化内涵代表着当时庙堂礼乐文化和国家信仰的最高要求,具有不能忽视的文学审美和认知价值。其二是郊庙燕射诗歌的史料价值和流传情况问题。对郊庙燕射歌诗的研究,有助填补史料记载的空白,乃至纠正史书中的错误,获得对乐府文学发展演变的全新认识。

接着,何老师谈到了与主题相关的几个具体问题。一是泰始二年西晋郊祀歌的两次创作的经过与歌辞书写。二是傅玄关于宗庙登歌诗的创作理想与实践。三是历来作者阙名的《简文帝哀策文》实出王珣之手。四是荀勖改乐的史料整理。何老师通过认真比对和分析材料,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较详细周密的考察,并将结论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了魏晋南北朝郊庙燕射诗歌在文学和史料方面的价值。

郭鹏教授对讲座给予肯定,提出了“结合背后的制度做多方面考察”“史料需做到体用结合”等宝贵的建议。张建伟教授从研究视角、文本细读、多学科方法等方面,指出报告对研究生从事科研的启发意义。



第二场由语言学教研室组织,讲座主题为“音义学视野下的文献校雠法——以‘出’在《经典释文》中的音注为例”。本场学术活动由武迎晗博士主讲,侯立睿副教授点评,教研室副主任覃俊珺博士主持。

作为校雠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校勘方法,从音义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历时发展变化会影响历代校勘者对音义文献的修订工作。从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中的反切曾经遭到唐宋人的改窜是有确凿证据的。常用字“出”在《经典释文》中的注音存在前后矛盾、首音位置多注“如字”而少注异读音的问题,从唐代《慧琳音义》和宋代《群经音辨》《增修校正押韵释疑》等经注典籍,以及《世说新语》、唐传奇、《朱子语类》等口语文献材料中可以看出,从魏晋到南宋之间,“出”的去声异读音所匹配的意义,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而逐渐消亡,故去声音也随之消失,宋本《释文》中的一部分首音“如字”可能是唐人或宋人增补的结果。

侯立睿博士肯定了这种使用多种文献材料,从历时演变的角度进行音义匹配研究与古籍校勘的思路和方法,并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补充。她认为传统《释文》研究对音切的关注多于释义,但《释文》中的训诂内容也是有很高的经学价值的。侯老师还提醒同学们,在使用《释文》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应当注意到其中被唐宋人修改后的、反映唐代晚期甚至宋代语音现象的部分。



第三场由比较文学教研室组织,讲座主题为《世界化的隐痛——论胡适与阿瑟·韦利的学术交游》。本场学术活动由冀爱莲副教授主讲,张艳花博士点评,教研室主任秦琰副教授主持。

阿瑟·韦利是20世纪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为中国文学在欧洲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中国诸多学人都有深入交往。胡适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在1912年就已经开始关注欧美汉学,与阿瑟·韦利有着密切的往来。

胡适所希冀的是中西文化的有效沟通,而非浅显的表层叙述,认知的准确与有效是他沟通中西文化的准绳,也是衡量西方汉学著述持有的基本标准。而胡适与阿瑟·韦利的交流就属于这种“有效沟通”,相似的边缘知识人境遇、相同的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关注、深入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引起了二人的情感共鸣,使得二人颇为投缘。胡适始终将中国文化研究视为国人的使命,他对于世界汉学研究的关注,恰恰体现出了他对于汉学研究旁落他人的警惕与焦虑,此之为“世界化的隐痛”。

张艳花博士总结了第一手史料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特别说明报告涉及的英文史料,多是从大量英文书信、随笔、日记中耙梳整理而得,并且进行了首次翻译。研究生同学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应秉持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在撰写论文时,要学会如何在学术思想史背景下,以小见大,从细微处发现重要的学术话题。



三场主题报告启迪思路,更新方法,学术思想激荡,点评讨论精彩纷呈,激励了同学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营造了文学院青春向上、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66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文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