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新闻动态

暨南大学刘彦顺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时间:2020-10-18 阅读次数:

2020年10月17日15:00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彦顺莅临国学讲堂,给大家带来了题为“审美时间哲学的时机、时态、时体”的讲座。

刘教授提出了美学的三个名词:时机、时态和时体,并分别对这三个名词进行了解释。刘教授对梁启超先生的美学极为推崇,这三个名词就是在充分阅读梁启超先生的著作后围绕时间性的问题所提出的。时机是指在实践中要有合适的时机。孔子在论语中强调“洒扫进退”这些礼节要讲究时机。

 


 


刘教授对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视,在唯物和唯心之间寻找了另一种形式的道路“非唯”。刘教授用水杯的凉热举例说明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区分主客观,并系统地讲述了西方审美的理论。西方讲究绝对的主观和客观,绝对的主观发展了基督教,绝对的客观发展了科学,而在绝对之间还有一个非唯的区域,从这点来看西方哲学是愚蠢的。过去的观点认为,中国古典的美学是印象式的、幼稚的、直觉的、浮光掠影,有美学的智慧无美学的思想。刘教授完全否认了这种观念,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主课之间没有分离的文化,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讲究清晰明白,擅长保持审美生活的完整性。我们没有清晰的主客观界限导致我们科学不发达但科技发达,同时对日用品的审美与设计采取高度的重视。


 


“诗可以兴”时相互兴发,体现了一种审美的时机、时态和时体。西方美学分为科学主义的认识论美学以及神学禁欲主义美学,后来又产生了马克思美学和现象美学。对比中国传统美学,刘教授认为我们实在一种道德上建立的美学,是一种以家庭为本位建立起来的儒家礼乐文化与制度,是一种家哲学,家美学,而这种美学是最自然、最强烈、延续时间最长、无功利的一种道德中的美感。

时间就具有变化性,绝对的主客观是不具有时间性的。美学中的意义语法是指道德、宗教和科学区分开来的语法。时态与时体的问题是滞留,滞留就会中断,它并不是回忆和反省而是一种阻碍对审美的阻碍。实体的完美在于流畅,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感受,那种一次性的原发的感官的感受,要触时机而发,从而达到完美结束。审美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讲座的最后,刘教授与我们探讨了审美理论在文学教科书中的体现以及期待视野的问题,并与我们交流了自己对于之后审美研究的方向和愿望,指出审美的本质在变化,永恒是指永远的现在。

16:30,讲座圆满结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66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文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