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习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丨宋代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与文化精英治国

时间:2021-11-26 阅读次数:

2021年11月25日晚七点,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钟振振老师在我院国学大讲堂做题为“宋代的‘国家公**’与文化精英治国”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张立荣老师主持。



钟老师从历代选拔国家管理人员的制度讲起,他用贯通古今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语言、精准透彻的讲解讲述了宋以前的选人用人制度,一针见血地点出各代用人弊病。钟教授提出:“人才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国家各级领导机关,一是教育行业。因此,人才的培育,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的人才培养制度,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与政治,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也十分关键。与现代的考试制度不同,宋代的“国家公**”实则是进士考试。而在宋代之前,各朝各代也有过类似的考试选拔制度,只不过各有缺陷,并不完善。真正由文化考试决定人是否可以当官、管理国家,并将进士出身的文官作为国家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还是在宋代才得以确立。纵观先秦到宋代,国家在“公**”这一方面的进步,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也有利于文化向下层普及的。

在介绍完背景知识后,钟老师又对渐趋公平的宋代科举制进行了深入讲解,分析比较了唐宋科举的不同之处。相比于唐朝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宋代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时间跨度更长,但是录取规模却比唐代大幅度增加。录取人数的扩大,不仅让国家收获更多的人才,也使得更多的寒门子弟进入朝廷,打破已有的政治集团,让政治更加清明。更重要的是,这无疑是对读书人的一种激励,从平民到官员,再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不再同过去那般遥不可及。不仅如此,钟教授还指出宋代进士考试的另一特点:进士录取后便即刻前往基层当官,在换岗或升迁的过程中,大部分官员都担任过地方教育部官员,这也是统治者对文化教育高度重视的另一例证。

在同学们对宋代进士考试制度有了宏观了解后,钟教授结合了欧阳修、苏轼等文人的故事,为同学们展示了宋代进士考试的相对公平与规定严格。钟老师用四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范仲淹救灾、丁谓挖河建城、秦桧解决古代‘金融危机’、宰相妙计分遗产”向同学们展示了古代文化精英治国理政的真知灼见。古代精英用超越时空的智慧与惊人的才干,震撼了千年之后的我们,也向我们展现了宋代进士制度的优越之处。宋代独有的“殿试”,是针对唐代“省试”遗留的不足所补充的一环,这背后也蕴含着宋代独有的政治生态与文化思考。

最后,钟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宋代进士考试的两门科目:策论与诗赋。对于这两门考试科目,钟教授认为它们对于人才选拔而言是十分关键的——“策”反映了文人对时事政治的思考,“论”体现了文人的文采修养;诗赋虽然偏重于文,但其背后对规则运用的要求与灵活思维,也是国家管理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因此,策论与诗赋,看似并不相关,实则互为补充。这也侧面说明了宋代统治者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不仅要有灵活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手段,也要有合适的方式、适当的表达。而这种种,正是革除了前代过分强调以“家世”、“品行”等因素为品评标准的弊端,真正做到了从个人能力上进行筛选。综上所述,宋代的进士考试,是比前代更进步的。

讲座最后,钟老师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历史文化典章,希望同学们开阔眼界,提高自身智商情商,并对同学们的未来表达了衷心的祝愿。


微信图片_20211203154343.jpg


观古而知今,“宋代科举为治国、教育一线输出了大量人才”,使得“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眼即逝,未来的我们,或许从教,或许从政,或许从事其他行业。但作为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能力为祖国美好的明天添砖加瓦,是值得我们不断思量、一生追求的重要使命。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66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文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