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山西大学文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文论及西方现代文论研究方向著名学者张永清教授做客“国学讲堂”,做了题为“让作品存在:现象学文学批评的三种理路”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院长郑伟教授主持,文艺学专业、现当代文学专业部分师生参加。
张永清教授首先指出,“回到事情本身”是现象学的共同口号,“让作品存在”是现象学文学批评的共同理论诉求,现象学作为“一场运动”虽已成为历史,但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张永清教授认为,在胡塞尔意向性等理论的影响下,现象学文学批评把文学作品视为多层次的意向对象,但途径与侧重点存在着显著不同,他由此归纳出现象学文学批评的三种理路。第一种以法国的杜夫海纳为代表,他不否认作品中作者的重要性,但更注重作品自身意义的自足性,认为批评即“见证”,每个读者都是潜在的批评家,批评家是模范读者。第二种以日内瓦学派的布莱为代表,布莱不否认作品的重要性,同时更注重对作者“我思”的探究、对作品主题的追溯,而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发现作者的“我思”,所谓批评即“认同”。第三种以德国的伊瑟尔为主要代表,他把文本视为一种召唤结构,更注重批评在文学意义创生过程中,认为批评即“应召”。伊瑟尔强调以作品为中心,同时赋予读者在文学意义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讲座中,张永清教授既高屋建瓴地从西方现代文论的宏观视角观照现象学文学批评,又细致入微地阐明了“回到事物本身”“意向性理论”“新批评”“传记批评”“零度写作”“读者意识”“作者意识”等一系列现象学文学批评及西方现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和命题,还从观点、材料、角度等方面传授了如何学术研究的宝贵经验,在座师生皆获益良多。
总结环节,段恺副教授再次感谢张永清教授带来的精彩学术盛宴,认为张教授对经典文论的当代阐释有助于当代文论的话语建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考察文学与历史、哲学的互动关系,亦对文艺学、现当代文学等二级学科未来的研究有很大启发。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撰稿人:梁朝晖
二审:韩新伟
三审:王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