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黑天鹅》与精神分析学——对拉康L图的一次“理论演武”
讲座内容:
本次报告聚焦于美国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黑天鹅》(Black Swan,2010)。旨在探究该影片女主人公妮娜在演绎黑/白天鹅的过程中自我分裂或破碎的结构性内核,并将雅克·拉康著名的“L”图理论应用于该电影文本,打开其成为阐释理论的可能。
2024年10月25日下午,山西大学文学院第7期中文学术沙龙在商学楼B309成功举办。文学院副教授王飞做了题为“《黑天鹅》与精神分析学——对拉康L图的一次“理论演武”的学术分享。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贾学妮老师担任主持人及点评人。戏剧影视文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活动。
王飞副教授将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著名的“L图”与美国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黑天鹅》结合起来,充分阐释了拉康在自我与他者、言语与语言之间主体间性相关问题在这部影片中的理论操演。首先,王飞副教授对影片开头妮娜的梦/梦魇进行了一次弗洛伊德式的精细解读。他指出,促使妮娜醒来的,正是妮娜在无意识欲望所造成的这一美梦/梦魇——这也无疑成为片中妮娜命运的“开启”或“预演”。其次,王飞副教授以“镜子与理想自我”和“言语与自我理想”着重分析了“一个”与“两个”(或是“多个”)妮娜的生成。结合吴琼对“妮娜欲望图”的论述,一方面将贝丝作为理想自我,在朝向他者的过程中达成了关于主体的“想象性认同”;另一方面,她又在自我欲望已然生成之后,将莉莉作为她自身的自我理想(或假想敌)参照,从他者到自我的内在化过程中达成了关于主体的“象征性认同”。在此基础之上,王飞副教授描绘出关于妮娜的L图,对影片最后的台词“Perfect”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即“在不可能言说的实在界中,在想象界与象征界之中无限地交叉与穿梭,在自我理想与理想自我的纠缠之中,自我便毋庸置疑地完成了‘分裂的自我’,携带着具有毁灭性的主体注定是破碎的、残缺的……”。最后,王飞副教授返回到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序列影片中,结合德勒兹&加塔利的《反俄狄浦斯》与马克·费舍的《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等相关论述,指出这种“欲望”或“主体分裂”不仅构成了他影片中的结构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将“妮娜”视为资本主义社会或现代个人的一种精神分裂病症表现。
贾学妮老师指出,王飞副教授的此次分享就“文本与理论如何契合”作了一次完美的示范。最终在大家的讨论中发现,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妮娜”,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在成为“妮娜”的过程中抑制自身的欲望,在充分自我认知的过程中避免因过度自恋而造成的主体分裂。
02 太行革命根据地文艺机制考论
讲座内容:
文艺机制是文艺制度的基础和雏形。文艺制度从现代萌生,到当代定型,其间经历了我党对文艺领导的逐步确立,党的文艺政策的逐渐定型。考察从“机制”到“制度”的过程,首要任务就是系统梳理这些“形态”的尘封史料,在战争状态下生成的革命根据地,因之成为重要的考察对象,太行革命根据地文艺准确来说并没有一个官方明确的文艺制度,但若对包括社团、会议、刊物、文艺评奖等要素及其涉及的具体文艺实践进行分析,便能梳理出其中潜在的新文艺机制,而新文艺机制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边界和转折的重要考察领域。
本场讲座的主题是“太行革命根据地文艺机制考论”。本场学术活动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刘芳坤教授主讲,张慧敏副教授主持,尹变英副教授评议。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刘芳坤老师首先以两个“起源”问题作为引子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即“山药蛋派”的“起源”与太行根据地文艺史料整理中的“起源性”问题。同时谈及到当代文学流派、“山药蛋派”、“革命文学”和“新文学”谱系等具体议题。其次,刘芳坤老师讲述了本次讲座的选题缘起:一是百年文学制度史往往以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乃至会议交流等形态呈现出来;二是过去学界重视的是延安文艺作为唯一合法性资源对“当代文学”的沉淀,或将“解放区文学”作为整体描述文学“当代转型”“一体化进程”的文学史起源问题,太行山周边的文学作为延安文艺的侧翼,对其考求显然还不够。随后,刘芳坤老师从社团、会议、报刊、评奖这四部分正式展开分享,其中重点论述了社团与会议这两部分。社团部分的论述核心为从同人到组织,讲述从五四时期到革命根据地时期,文艺团体政治化、组织化的倾向逐渐加深,战争的形势也推进了前所未有的流动的文艺组织形式。会议部分的核心关键词为领导与规范,以太行山文化人座谈会为中心,论述了座谈会召开的背景即离卦道暴动,过程中邓小平的致辞、赵树理的发言以及其他相关论争,座谈会的重点由政权问题转入文化普及问题,某种程度来讲太行文化座谈会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预备会议,也基本揭开了此后大型文艺会议的基本模式。最后,刘芳坤老师分享了有关山西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启发。
尹变英老师对刘芳坤老师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刘老师有关太行革命根据地文艺机制的研究对于当代文学根脉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尹变英老师指出刘芳坤老师的讲座在论文选题、问题意识、史料用运等方面作了很好的典范,对于全体学生论文写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03 十六国民族融合大潮中的刘萨诃
讲座内容:
刘萨诃是十六国时期最重要的僧侣之一,他生前的佛教活动与十六国佛教发展的关键点相重合,在佛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民间神与圣僧的双重身份使得刘萨诃对十六国民族融合造成深刻影响。
文献学教室尚丽新教授作了题为“十六国民族融合大潮中的刘萨诃”的学术汇报。本次汇报会,由李雪梅副教授主持,张建伟教授作了点评。
刘萨诃是十六国时期最重要的僧侣之一,他生前的佛教活动都踩在十六国佛教发展的关键点上。他在北中国广阔地域中游化布道,不仅促进了佛法在中国北方不同民族中的传播,也使他成为北方民间颇具影响力的佛教神的同时又被规整到正统高僧之中,成为民间神与圣僧的合体。这种民间神和圣僧合一的身份,使得刘萨诃在社会各阶层中都能发生深刻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十六国的民族融合。在他传教的北方各地,留下了塔像、庙宇、经典和仪式,由此保证了佛法在这些地方的稳定性传承。作为精神导师,他带领各族民众在共同的信仰生活中走上了民族融合之路,以慈悲来消解战争杀戮的残暴,以预测吉凶的感通神力满足民众祈福禳灾的各种祈愿,同时帮助当地民众发展生产,客观上提升了北方各民族道德伦理水平,推进了社会进步。
张建伟老师从民族融合、文本与图像相结合、区域对比、雅俗碰撞、母题叙事等角度解读了刘萨诃研究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对汇报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表示了肯定,并期待刘萨诃与民族融合的研究能够继续深入。
撰稿人:张临鸿 张 润 郑皓仁
二审:刘芳坤
三审: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