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由山西大学、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系列讲座”第九期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贺少雅博士作题为《礼俗传统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基于对襄汾四村“过三十六”的考察》的学术讲座。山西大学文学院郭永平教授主持,山西大学中国民间文学、山西师范大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师生参与讲座。
贺少雅博士通过对晋南四个村落的案例研究,指出当地近三十年来兴起的“过三十六”习俗原为家庭内部的人生礼俗,后来在组织传统、信仰传统、民俗协商机制等共同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为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展现出乡村内生性发展的文化动力。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充分激发“民俗传统”所带来的文化活力和影响力,积极调动村落主体的“集体性”观念,增强村民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认同,提升乡村精神文化凝聚力。
学术交流讨论环节深入热烈,各位老师、同学积极发言,围绕民俗学与地方公共生活、民俗组织的乡村价值、乡村振兴的视角与动力等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于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关系的认识。高忠严、卫才华、侯姝慧、柴书毓先后就“个人如何进入公共生活”“民俗为乡村社会提供了一种自愿动力”等话题进行讨论。参加讲座的博硕研究生也分别作了交流与分享。
郭永平教授作总结发言时强调,“过三十六”的田野调查为“民俗与乡村振兴”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视角的宝贵经验。学术研究应抓住田野资料主线,紧扣学术经典命题,积极开展文化阐释和学术对话,这种“田野历练”对研究生同学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人:布瑞丰
二审:卫才华
三审:郑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