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导师的引路人作用,助力研究生提升学术思维能力,4月25日晚7点,本学期第三场“导师有约”讲座在C301国学大讲堂顺利举行。
本期讲座很荣幸邀请到文学院郝静静老师作题为光影里的“国”和“家”讲座。此次讲座由2023级研究生刘星月同学主持,文学院2023级全体研究生踊跃参加。
讲座伊始,郝静静老师以《我要当老师》这部影片切入主题,之后郝老师从民族寓言入手,讲述了家国一体文化与家国叙事源起,并通过《孤儿救祖记》《木兰从军》等电影为同学们介绍了动荡年代中的“家国叙事”草创。
随后郝老师讲到,实景政治即“国显家隐”与建构家国认同。这一时期的电影多以革命叙事、战争叙事、英雄叙事等政治意味浓厚的元素为突出模式,从而表达个人对国家的认同。分为两种:一是类型片中体现了国家意志:新中国时期的电影如《小花》《人生》《芙蓉镇》等,既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斗争生活和劳动生活,又是为人民大众所有的、广大人民所欢迎和拥护的电影。其次是艺术视野与主旋律视域中反映了不同的家国,这一类型电影以前卫者和反叛者的姿态将电影语言提到中心位置,如《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等。
接下来,郝老师通过《人生》这部作品探讨了人文主义下的个体回归,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生都在寻找人生地位,为突破自己的身份做努力,高加林一路努力奔跑,从农村去了一心向往的城里,又从城里回到农村,饶是拼尽全力依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般悲凉。这便是对个体的着重描写。
接着,老师从网络、市场和跨域三个方面讲述了“家国叙事”的新变。郝老师讲到,在网络的快速发展下,我们受互联网的笼罩越来越大,也许是人们生活的需要,出现了“家退国隐”的凸显与网络美学的置换,传统宏大、深邃的主题逐渐退隐,观众更倾向于观看轻松、幽默的内容。短视频的兴起就是这种背景下催生的产物。
最后,郝老师提到焦虑是人生常态,困境是生活必然,并鼓励同学们用行动和坚持化解焦虑,突破困境,做到胸中有沟壑,眼里有光芒。至此,本次讲座在热闹的学术氛围中落下帷幕。
今后,文学院将继续“导师有约”系列活动,以此为学术互动的平台,促进学术对话、拓展学术视野、涵养学术生态,激发思想火花的碰撞,形成“教学明德,言文行远”的良好学习氛围,构建学术讲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