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导师的引路人作用,助力研究生提升学术思维能力,2024年5月23日19:00,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山西大学文学院第五期“导师有约”讲座在文学院C301国学大讲堂顺利举行。
本期讲座很荣幸邀请到文学院郭永平老师作题为《移民叙事与文化认同》的讲座。此次讲座由2023级研究生时韫尧同学主持,文学院2023级全体研究生踊跃参加。
讲座伊始,郭永平老师将视野聚焦于山西地区的重要通道,并以“太行八陉”作为切入点,点明了“通道”在文化交汇、族群交融等方面对于山西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播放傩舞的表演视频,郭老师引出关于寿阳“爱社”的研究,并在后续让大家了解到寿阳“爱社”傩舞流行于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境内,过去主要在轩辕黄帝生日庆典、祭祀和祈雨等场合表演,是专属于轩辕黄帝祭祀的乐舞。在当地民间,类似“爱社”的表演有文社火和武社火之分,分别称为“文鬼”和“武鬼”,“爱社”被称为“武鬼”。随后,郭老师又针对“‘爱社’从何来,为何出现在寿阳”这些问题,带领同学们进行思考并予以解读。
着眼于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知识,郭老师从传说叙事、景观叙事、仪式叙事、文本叙事几个方面对历史时期寿阳阪泉山区域鲜卑族如何实现移民在地化进行阐释。寿阳地区黄帝信仰的塑造与北魏末年六镇起义有关。北朝时期,寿阳曾作为侨置郡县。郭老师讲述了侨置郡县的内涵及历史影响,并指出侨置郡县是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于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并为其重建州郡县的一种形式。大凡侨置郡县常沿用其旧称,郭永平师生团队在多次调查中发现至今在寿阳当地,仍留有许多与侨州郡县相关的地名,这为解构当地黄帝信仰提供帮助。侨置郡县实施后也导致鲜卑居民和当地居民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在多民族共存的局面下,黄帝自然而然地成为其融入当地、获取生存权的工具。
在景观叙事方面,郭老师提到了寿阳当地信仰的多神并置;在仪式叙事方面,郭老师围绕明清时期因轩辕祭祀而形成的村社组织、仪式联盟进行说明。历史时期,寿阳的庙会与社火,使不同村庄、族群间实现了相互认同,进一步强化了区域秩序。
赵世瑜老师在《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中曾指出:“对华北地区的研究要重持长时段、整体性、连续性的视角。”而从历时性角度对寿阳阪泉山区域进行研究的同时,从移民的立场出发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变迁更成为重要的学术路径。自“乡土中国”出发扩展至“以移民为中心”,为民俗文化的深入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至此,本次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落下帷幕。
今后,文学院将继续举办“导师有约”系列活动,以此作为师生学术互动的平台,并促进学术对话、拓展学术视野、涵养学术生态,迸激思想的火花,形成“教学明德,言文行远”的良好学习氛围,构筑久远弥坚的学术讲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