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山西大学文学院在国学大讲堂举办了2023年第三期中文学术沙龙。活动共有三场学术专题讲座。
第一场由文艺学教研室组织,讲座主题为《发现与重塑:方回诗体思想的理论旨趣》,本场学术活动由何长盛博士主讲,张妍博士担任点评人,教研室主任董志刚副教授主持。
方回是元代著名诗论家,其诗论著作《瀛奎律髓》在中国文体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文体思想独具一格,尤其是诗体思想,产生于具体的诗学批评当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方回对前代诗歌的分类很有特色。在《瀛奎律髓》中,他将诗歌分为49种,而以往的诗文总集分类,并未像方回的分类如此细密具体。方氏在对诗歌进行分类时,加入了别具特色的类目。《瀛奎律髓》也体现出方回对唐宋诗歌进行反思,并且他以史家的手法重塑了唐宋诗学谱系。方回借用对老杜诗歌品格的赞扬,助力江西诗派地位的提升,甚至对诗人进行论资排辈。并且,方回并不反对宋人以文为诗,提倡“以意为诗”,这为他的“格高”理论,奠定了基础。方回提出的“格高”概念,虽然与传统诗学概念有一定关联,但仍是他独创的范畴。他将诗歌分为格调、旨意、语辞、音律四个基础文本层级,在此基础上,为学诗者还提供了一套作诗方法。总之,方回的诗体批评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既有对诗学内蕴层面的整体性考量,也有对诗歌创作层面的微观技术调控,成为后世学诗者通往诗学堂的重要津梁。
张妍博士肯定了这种思想史与文学文本相结合的立体式研究方法,鼓励学生从纵向的诗学史角度探索具体批评著作的研究价值,从横向的文本内部研究文本自身的独特性。另外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张妍老师提醒同学们,应该结构严谨、材料广博、语言简明等。
第二场由语言科学研究所辛睿龙副教授做了题为“《大唐西域记校注》订补”的汇报。教学副院长温振兴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文献学教研室张宪荣副教授担任点评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方向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
温振兴副院长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大唐西域记》作为学术资料的重要价值。他强调,《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南亚各地区古代史、宗教信仰以及中外交通等专门史的重要文献,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具有涉及面广、研究难度大等特点,应得到学者们的重点关注。
辛睿龙以《大唐西域记》“愉漫”“噍类”条为例,利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思溪藏本《西域记》这一新材料,并参考高丽新藏本等几种古本《西域记》,结合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慧琳《一切经音义》等佛经音义材料,对季羡林注、范祥雍校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存在疏误的地方进行订补。
张宪荣老师肯定了这种订补工作在《大唐西域记》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三项汉语言文字学研究需要注意的原则。首先,在研究过程中要全面搜集文献资料,注意使用一手材料;其次,文字考证工作不可简单罗列异文及其来源,需要对其属性进行判断和分析;最后,要充分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论述逻辑。
第三场由语言学教研室组织,讲座主题为“现代汉语使役句的系统化——从汉日语言对比的角度分析”。本场学术活动由杜晖博士主讲,李小萍副教授点评,教研室主任白静茹副教授主持。文学院各专业师生积极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传统的汉语研究中,较少使用“使役”这一表述。近些年,随着中外语言学界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承认并使用了“使役”这一语法概念和术语(何元建2004、木村英樹2012、张黎2012、张豫峰2014、楊凱栄2018、胡邦岳2020)。杜晖博士指出,“使役”与我们较为熟悉的“主动”、“被动”一样,都属于“态(voice)”的范畴。汉语中也有很多表“使役”的句式,例如“使”字句、“让”字句、“派”字句等。尽管这些句式都可以表示“使役”,但它们因形式不同在语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影响使役句句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参与者的意图性”和“动作·行为/影响·变化的可控性”,以这两个关键因素为语义参数对汉语使役句进行系统化分类,排除掉语言事实上不存在的句子后,可以得出八种不同类型的使役句:允许使役、要求使役、无作为使役、诱动使役、主观助力使役、客观原因使役、人为使役、物致使役。在此基础上,杜晖博士对“使”、“让”、“叫”、“把”使役句进行考察,进一步分析、归纳了它们的语义特征。本讲从汉日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从使役句的系统性化分类,再到常用使役句句式的语义特征,杜晖博士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对汉语使役句的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
李小萍副教授对杜晖博士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尝试,最终呈现出全面明晰的框架,形成可展示的系统性理论,并将系统性理论运用于具体使役句的研究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在座各位老师也就八种使役句的命名、使役句和被动句、使役句和处置义、“把”字句表“使役”的历史演变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本次讲座对于开拓学生们研究的视野,激发研究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增进文学院师生科研交流互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