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习
国学讲座

国学讲堂——君主华夷:郑和下西洋动机新探

时间:2018-11-19 阅读次数:

 

2018年11月17日上午9:30,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永康老师莅临国学讲堂,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大家可能都认为郑和下西洋是进行和平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杨老师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郑和下西洋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而且并不怎么和平友好。

杨教授接着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国际背景。明帝国建立后不久,帖木儿帝国建立,帖木儿帝国一开始是向强大的明帝国称臣纳贡的。但永乐二年(1404),帖木儿帝国的建立者帖木儿在取得对小亚细亚、金帐汗国、德里、苏丹国的胜利后,自觉羽毛丰满,力量强大,不甘心臣服于明朝,于是扣留中国使臣,并决定征集一支80万(实际20万)人的军队远征中国。在征途中,帖木儿病死,帖木儿帝国也随之发生内乱。

讲完了国际背景,杨教授把目光拉回国内,接着讲了朱棣和郑和这两个人。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了帝位。以篡夺上台的朱棣迫切需要建立伟大的功业为自己正名,他改变了朱元璋保守的外交政策,谋求建立四夷朝贡体系,成为世界秩序的主宰者,即君主华夷,而帖木儿帝国的内乱也为朱棣提供了绝佳的战略机遇期。

就在这时,朱棣派遣郑和下了西洋。郑和,云南人,本名马和,小名三宝,因在靖难之役郑村坝战斗中立功,被朱棣赐姓郑,升任内官监太监。此人不但懂兵法,有谋略,深受朱棣信任,而且还有着穆斯林的身份,方便外交。

分析完国际背景和朱棣与郑和这两个人后,杨老师推断出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他大胆否定了传统的说法,认为朱棣派遣懂兵法的郑和带着规模庞大的舰队出使西洋既不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也不是为了开展海外贸易,更不是简简单单地包抄帖木儿帝国,他真实的目的是与帖木儿帝国争雄,争夺亚洲地区的主导权,实现君主华夷,欲远方万国臣服的理想,建立西洋朝贡体系。而所谓朝贡体系,实质上是明朝主导的政治上不平等的国际组织。加入者要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接收皇帝的册封、印信、服绶,称臣纳贡。朝贡制度具体规定了朝贡的时间、人员规模、贡品种类及数量和明朝赏赐的物品和额度。

讲完动机后,杨老师接着讲了明朝通过郑和下西洋建立西洋朝贡体系的具体方法。第一,在外交上宣扬儒家的价值观。第二,在经济上给予优厚的赏赐。第三,对不听话的国家以军事打击。这些方法,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听话的,喂胡萝卜,不听话的,大棒伺候。

所以,正如开头所说,郑和下西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和平友好。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捉拿了旧港酋长陈祖义,擒获了苏门答腊国的“伪王”苏干剌,还俘虏过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尔。从这些军事行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明朝大棒的威力,正是这种恩威并施的方法使得朝贡体系建立并稳固。

接着杨老师论述了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第一,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明朝成为名副其实的宗主国,朱棣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南海成为了中国的内海,印度洋被划入了中国的势力范围。明朝在与帖木儿帝国的角力中取得了优势地位。第二,客观上稳定了西洋地区的国际秩序,促进了明朝与西洋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第三,厚往薄来,不计成本,经济上不划算。得不偿失,海内虚耗,增加民众负担,难以为继。宣德以后,明朝下西洋活动终止。

之后,杨老师论述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空前绝后的壮举。体现了农耕文明对海洋的向往,也象征着中央集权农耕文明发展的顶峰。郑和下西洋是带有朱棣个人烙印的偶然事件,朱棣之后再无朱棣,也再无下西洋的壮举。正因为郑和下西洋是带有偶然性的事件,所以从全球文明史的角度不宜高估。无法与西方大航海时代相提并论。郑和下西洋是旧时代的航海,哥伦布等是新时代的航海,开启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

最后,杨老师分享了郑和下西洋带给我们的一点启示。那就是,军事是外交关系的后盾,弱国无外交。今天,我们要想在国际社会中有所成就,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上午11:30左右,讲座圆满结束。

                                                                                                                                            

139576a3bb914a10b1b0bcbf5c53b286.jpg(图/文 王世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66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文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