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习
国学讲座

国学讲堂——《周礼与当代礼仪重建》

时间:2018-04-13 阅读次数:

       2018年04月14日,山西大学国学院院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毓庆老师莅临国学大讲堂,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的第一场讲座。

       讲座伊始刘毓庆老师首先阐释标题“周礼与当代礼仪重建”的含义,中国近代曾一度将“礼”视为“等级制度”,这是片面的,“礼”是“规则”,是“秩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礼”是要求人在自己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礼”所传达的“敬”也是不能变的,“敬”是“礼”的核心,做人做事内心要怀着“敬”,特别是祭祀祷告一定要“敬”,要“虔诚”。同时,“礼”是以道德为基础,这对于当代思想道德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礼”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等级制度”,但是“礼”的“等级”并不是单方面的,比如,子应当敬父,父也应当敬子;臣子应当敬君王,君王也应当敬臣子。“礼”的“等级”是相互尊重的。

       现代很多人缺乏对“礼”的认识,“礼”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会议上领导或者同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别的员工有不同意见,可以轮到自己发言或会议结束后提出,而不是站起来直接打断别人的讲话。完全根据法律办事,有时候会导致过于死板,这就需要“礼”来弥补。因此《曹刿论战》中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为什么要重建“周”礼?周礼是一个相对文明的制度,周代废除了商代大量严苛的刑法,以“礼乐”化解“纠纷”,周礼对社会的教化一定程度表现在《左转》等文献中,即便当时礼乐制已经逐渐崩溃,但那时文人所表现出的温文尔雅,依旧令今人赞叹。

       随后,刘毓庆教授给大家讲解六礼,一是冠礼,即成人礼,男子加冠,必须具备承担成年人责任的能力。古代女子出嫁前都将接受三个月的女性教育,所讲内容包括夫德,夫言,胎教,女工等等。二是丧礼,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彰显对父母的孝顺,丧礼大操大办,但是一昧的大操大办也是不符合礼的。古人云:“三年不离于父母之怀”,因此古人在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当今社会亦应当孝顺父母,父母死后应当孝,去世前更应当孝顺,父母之孝,不是体现在死后丧葬,而是生前之孝。不孝有三,不能事亲,是一不孝。接着刘老师讲解了婚礼,相见礼和用餐礼等四礼,其中婚礼中刘教授对女性的看法,最为让我印象深刻。古代婚礼关系到两个家族的关系,夫妻的“妻”与“齐”谐音,古代男子亲迎,体现的是对妻子的尊重,古人的男尊女卑不是简单的男尊于女,子不可能比母更尊,所以一定程度上男与女是平等的。刘毓庆教授认为女性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的未来在于儿童,而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是母亲。教诲的“诲”右下是母亲的“母”。

       最后刘老师对当下盲目学习西方的现象进行了抨击,如生日用蛋糕代替寿桃,婚礼服装用白色代替红色,这些都是很不好的。

       11.10分许,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 杜森)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66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文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