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地方史料”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12月7、8日在山西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山西大学文学院和《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12月7日上午,“现当代文学地方史料”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学文学院国学大讲堂隆重开幕。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郑伟教授,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杨占平研究员,山西省文联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葛水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郑伟教授主持。
一、开幕式
郑伟院长首先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对各位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山西是新文学重镇,在全国文学版图上彰显了独特的地理色彩和文化品格。本次学术研讨会以“现当代文学地方史料”为主题,重新思考地方文学史与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历史的时间长度和边界不断拓展的情况之下,重构文学史的视野、核心概念和书写方式,这些都是在新时代学术语境下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杨占平研究员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向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杨占平先生指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地方文学史料发掘与整理、地方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建构等,这次会议在山西大学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赵树理作为百年山西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也一直是地方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向,因此,研究赵树理与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相契合的。当下的文学研究已经进入多元化环境,对中青年研究者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希望广大有志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同行们能够静下心来,不断更新观念,汲取新的研究方法,从地方史料方面介入,把现当代文学研究推向全新的阶段。
山西省文联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葛水平教授指出,山西这块土地成就了中国文坛一代著名作家,山西文学的脐带连接着的就是这厚厚的山西黄土地。山西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向广阔而稳定的历史,探寻新的路径,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现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一直存在很多空白点,而古已有之的文献学、史料学传统,又为当代文学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经验。从实践的角度上看,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繁荣可以缓解具体研究产生的紧张感,突破某些选题客观存在的限制。山西大学文学院召开“现当代文学地方史料”学术研讨会对山西文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一方面,80年代中期前后,在前辈学者董大中先生的带领下,山西对整理研究赵树理史料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引发了全国的赵树理研究热。另一方面,十七年的重要作家身上和作品上都带有鲜明的地方性色彩,比如山西的马烽、西戎等等。实际上我们对大量地方性材料的挖掘是不够的,这方面的材料亟待收集、整理。山西是一块福地,相信这次研讨会一定会开得非常成功。
二、会议过程——上午
大会主旨演讲由中央民族大学毕海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张立群教授评议。
上海交通大学张中良教授作了题为《现代文学历史还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报告。
北京大学中文系王风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全集与选集》。
山西省作家协会段崇轩研究员作了题为《关于山西新文学几个问题的思考》的报告。
厦门大学徐勇教授作了题为《选本编撰研究与选本学的史料问题》的报告。
山西大学刘芳坤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志”转向——兼论“山药蛋派”文学史料的研究途径》。
各位学者立足文学史研究,研讨范围涵盖文学史更新、史料的研究与运用,力求突破原本研究框架,实现文学与史料的交互,极具问题意识。
三、会议过程——下午
1.第一场
下午第一场论坛主题为“地方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建构”,论坛由山西财经大学金春平教授主持。
中央民族大学毕海教授探究了延安文艺与西北民间文学的互动与生成问题。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艾翔副研究员聚焦于梁斌在冀中地区的游击战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罗雅琳分析了“地方”的概念浮沉与复杂语义。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辑马杰考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藏山西作家马烽的文学资料。
长治学院李拉利教授探讨了《万象楼》的版本问题。
山西大学张慧敏副教授以“一等模范戏剧工作者”王聪文为中心考察了地方戏曲如何通往“人民文艺”的问题。
山西省委党校李超宇副教授以丁玲在嶂头的书信日记为中心分析其不同时期对于群众感觉的变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松睿对本场论坛进行了精彩点评,认为本场发言不局限于对现有史料的使用,在新史料发掘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而且均从具体问题的“小切口”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建构。
2.第二场
第二场论坛主题为“史料方法论及批评史料问题”,本场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编辑田梦主持。
山东大学张立群教授就搜集与整理现当代文学地方性史料的原则、方法与意义进行分享。
河北师范大学李建周教授聚焦于先锋文学史料的“经验”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杨晓帆副教授就“视差之见与中国现界”——爱荷华创意写作计划“中国周末”中的新时期文学海外现场(1979-1981)展开探讨。
山西大学尹变英副教授论及司徒乔与鲁迅的精神相遇。
山西大学段恺副教授以《新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与苏联影响——以<文学评论>的两次改版为视角》为题目进行报告。
山西财经大学金春平教授针对周扬“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文艺方向修改及其反思进行探讨。
杭州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闫东方以《批评的史料,女性的“地方”》为题深入探讨了女性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问题。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罗雅琳在点评中指出,本场论坛从作家作品、文学批评的角度切入了史料研究的方法论,反映出当下研究整体的成熟化趋向。
3.会议总结
最后,山西大学刘芳坤教授作为主持人进行大会总结,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由衷地感谢,并邀请山西师范大学董晓可老师、牛婷婷老师、吕梁学院刘亚琼老师分别进行发言交流。
三位老师均表示在此次大会中学习到了许多有关地方史料的研究动态,受益匪浅。至此,本次“现当代文学地方史料”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现当代文学地方史料”学术研讨会深入挖掘了地方文学史料的价值,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促进了山西相关研究界的交流,推动了山西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撰稿人:赵 雪
二审:卫才华
三审:郑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