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艺术学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博士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备较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掌握艺术学深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培养既具有坚实、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能够把握艺术理论前沿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艺术理论与创作发展需要,为相关行业培养解决系统性问题的高级研究人才。
4.在继承、借鉴中西方艺术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当代中国艺术学体系,并使扎根于民族传统的中国艺术精神得以高扬;推进中国艺术文化实践的多元探索;繁荣艺术生态文明;引领提升国民的艺术文化素质。
二、学习年限
艺术学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一般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一般为6-7年(含硕士阶段)。在规定基本年限内,未达培养要求的,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博士阶段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8年。博士研究生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又未按规定申请延长学习年限者,视为自动放弃学业,对自动放弃学业的以及在最长学习年限内未能完成学业的研究生,按其学业完成情况作出相应的结束学业结论。
三、研究方向
艺术学研究方向的设置强调适应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鼓励跨学科研究方向,以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基于上述基本理解,本学科设置以下三个培养方向:艺术理论、艺术遗产、艺术跨学科研究。
1.艺术理论:以中国传统诗词、书画、音乐、戏剧等艺术的普遍原理和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传统艺术的当代发展和价值为研究重心和突破点,与西方艺术理论的参照比较,探索艺术理论研究的新观念、新课题,助推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研究和各门类艺术的社会实践。注重艺术综合理论与具体艺术形态之间的衔接,探究国内外艺术哲学、文化美学、艺术史研究方法论,紧密结合文化社会学中艺术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趋势,侧重总结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在精神,探索当代艺术创作与传播的新方式、新思路、新途径,以此建构中国特色的艺术学话语体系。
2.艺术遗产:以山西古代艺术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对传统工艺美术、民歌、民乐、民舞、戏曲以及古建筑、古村落等非物质艺术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揭示其艺术、人文等综合层面的流变规律与文化特征,探索艺术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策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方向秉承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综合应用相结合、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探讨古代艺术遗产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社会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3.艺术跨学科研究:本方向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拓展艺术概念的基本内涵,促进艺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挖掘艺术实践的现实功能。艺术与科技交叉,综合运用艺术学、声学、环境学、人类学、地理学和考古学等研究方法,探索古戏台的声学原理、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的艺术化设计、文物修复等问题;艺术与伦理交叉研究,关注艺术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综合考察艺术活动背后的伦理和审美问题。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并拥有先进完备的声学实验室和跨学科研究平台,有力统筹各学科优势资源。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规定18学时为1学分。
艺术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博士研究生层次的特点,以前沿性和前瞻性为出发点,并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内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基础理论,扩大和加深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总计为16学分,课程包括公共课(含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为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编写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2020)设置。
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都应该编写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该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含课程思政目标)、课程主要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对先修课程的要求,并列出主要参考书目。比较成熟的课程尽量选用正式出版的教材(优先选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和优秀教材);没有教材的课程,教师必须将详细授课提纲提供给研究生。同时,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意与硕士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区分和衔接。下表为艺术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表:
课程类别 |
模块学分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一学年 |
二学年 |
考核方式 |
||
秋 |
春 |
秋 |
春 |
||||||
公 共 基 础 课
|
8 |
英语 |
4 |
72 |
√ |
√ |
|
|
笔试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36 |
√ |
|
|
|
笔试 |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1 |
18 |
√ |
|
|
|
考查 |
||
学术论文写作 |
1 |
18 |
|
√ |
|
|
考查 |
||
专业必修课 |
4 |
艺术理论专题研究 |
2 |
36 |
√ |
|
|
|
考查 |
艺术学学科前沿 |
2 |
36 |
√ |
|
|
|
考查 |
||
专业选修课 |
4 |
艺术理论与批评经典文献选读 |
2 |
36 |
|
√ |
|
|
考查 |
艺术遗产与民俗文化 |
2 |
36 |
|
√ |
|
|
考查 |
||
中国艺术精神 |
2 |
36 |
|
√ |
|
|
考查 |
||
艺术与科技 |
2 |
36 |
|
|
√ |
|
考查 |
||
艺术学研究方法 |
2 |
36 |
|
|
√ |
|
考查 |
||
文化人类学 |
2 |
36 |
|
|
√ |
|
考查 |
(一) 公共课
公共基础课 6学分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设置,并按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课两类。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帮助研究生切实解决好根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用以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思潮及指导科学研究。
(2)外语课:4学分。
2. 公共选修课 2学分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所有博士研究生必选;
“学术论文写作”,1学分,所有博士研究生必选。
(二)专业必修课 2门,4学分
开设2-3门专业课。课程设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学重要问题的专题研究;二是艺术学学科前沿。
(三)专业选修课 2学分
根据培养需要,设置2-3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为保证培养质量,跨专业入学者必须补修与本学科相关的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2-4门。补修课程不计学分。直博生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非公共课)不少于16学分。
五、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
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记2学分。教学实践包括试讲、辅导、领导课堂讨论、指导学年论文(课程设计)、辅助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可参加导师或导师指定的课题组的科研项目,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工作相结合,根据艺术学学科的特点和博士研究生的情况,采取助教、助研、助管相结合的形式,并具体负责安排、检查、指导和考核。
(一)教学实践 1学分
1.随导师听课,协助导师批改作业,答疑解惑,以便熟悉大学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过程、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在导师指导下,完成4-6课时的教学任务,或者在学术讨论讲坛上宣讲1-2个专题,导师聘请学术专家进行评议。
(二)科研实践 1学分
1.协助导师管理硕士研究生及课题组相关活动。
2.在导师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调研。
3.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协助查阅、整理资料,编写部分内容,以提高科研能力.
4.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每学年不少于2次;学制内参加学术会议并发言至少1次。
六、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应在基本学制内完成,时间一般为第四学期3月上、中旬,所有博士研究生均应按期参加中期考核。确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时参加的,须由研究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和培养单位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方可延期考核。
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培养计划完成情况审查及学业综合水平考核。
具体规定详见《山西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分流淘汰管理办法(试行)》。
七、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在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应不少于两年。
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导师和培养单位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预答辩、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
1.论文开题: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拟定,并于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作开题报告,就选题的依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课题条件和实施方案等作出论证。
2.预答辩: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前一学期进行论文的全面审核,即预答辩。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向预答辩委员会全面报告论文进展及取得的成果,听取意见,确定如期还是延期答辩,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位论文。
3.论文评阅:评阅不通过者,须在有效时间内修改论文后再次送双盲评审与同行评阅。通过双盲评审或者同行评阅后, 完成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方可申请毕业答辩。论文评阅有关规定详见《山西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规定》。
4.论文答辩: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末进行。学科统一集中组织5-9位相关专家进行公开答辩,答辩通过者方可上报院、校两级学位委员会,申请授予毕业证、学位证,不通过者仅授予结业证。有关要求见《山西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规定》。
八、必读书目和主要学术期刊
(一)必读书目
彭锋.艺术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王廷信.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彭兆荣.中国艺术遗产论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
孙伟科.《红楼梦》与诗性智慧[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张金尧.中美影视艺术关键词[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
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刘伟冬.群星灿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
许江.架上话许江文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李晓红.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M].中华书局,2017.
陈岸瑛.艺术美学[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陈新凤.中国传统音乐民间术语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
郝戎.演员的情感创造[M],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社,2005.
夏燕靖.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徐元勇.中日音乐文化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高世名.镜子与面具:关于现实与实在的视觉分析[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9.
[波兰]符·塔达基维奇著,褚朔维译.西方美学概念史[M].学苑出版社,1990.
[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1985.
[德]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商务印书馆,1987.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商务印书馆,2001.
[苏]莫·卡冈著,凌继尧、金亚娜译.艺术形态学[M].三联书店,1986.
[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德]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英]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二)学术期刊
《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艺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中央音乐学院
《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
《文艺争鸣》,吉林省文学艺术界
《民族艺术》,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文联
《艺术百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民族艺术研究》,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
《艺术学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三)电子资源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