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2022年,本学位点在师资建设上引育并重,对标一流,全面修订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重建教研室制度,着力学术文化建设,学术成果产出有明显提升。加强对外交流,积极承办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积极落实校地合作制度。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简介
本学位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主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文化自觉、熟练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具有较高汉语国际教育职业道德素质与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水平师资,及胜任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组织管理应用型人才。
本学科设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推广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研究等培养方向。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主要依托文学院现有的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学等专业基础来推进研究。从事汉硕研究的成员有2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入选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拥有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现已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研究成果服务山西对外开放,挖掘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价值,打造山西对外汉语传播的主阵地,在地方高校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推广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研究:主要依托文学院现有的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等专业,现有成员17人,教授7人,副教授9人。现设有山西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等,承担“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山西汉语方言调查”工程,立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重点项目。
(三)研究生规模(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本学位点2022年招生约52人。招生情况良好,报考人数逐年上升。目前在读研究生137人。正常毕业39人,毕业率达95%,硕士升学就业率达98%。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本授权点主要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师资力量,吸收各学科专家教师担任导师,健全校内外导师合作制度。现有专职教师41人,教授17人,副教授19人,博导15人,硕导27人,40人具有博士学位。36岁到45岁占比46%,46岁到59岁占比46%。多名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三晋学者、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为满足专业实践需求,补齐教育、外语、外事等方面短板,外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校外兼职导师17名,外聘山西省省委统战部、山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山西省翻译协会等国家部门校外兼职导师4名。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本学科一贯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现有专职研究生辅导员4名,通过提升辅导员工作绩效、打通职称晋升通道等方式,解决了制约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创建辅导员之家、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实施辅导员专项支持计划,着力提升辅导员能力素质。
(二)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落实情况
课程思政建体系,抓重点瞄准思政主体责任,将教师教育置于突出位置。以制度保障教师躬身入局,着力提升其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改革课程体系,融入思政要素,通过“减量提质”建立课程思政的教学面,通过金专、金课建设打造课程思政的发力点,通过第二课堂扩展思政育人平台。
(三)研究生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以党建为引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教育活动,组织观看红色影片,参观革命圣地、纪念馆,丰富党建活动的内涵。原创编剧、导演疫情防控题材舞台剧《繁荣与共》《信仰》等作品。研究生党员张冉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四)日常管理服务情况
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系统,将研究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将研究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建档,作为奖贷助困评定参照。建立相应激励竞争机制,引导广大研究生发奋学习、努力进取。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全面修订汉硕人才培养方案。对标对表,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经验,注重研究方法和外语能力养成,强化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国际化视野和竞争能力塑造,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培养体系,完善培养方案。针对学生对外交流中的外语短板,开设英语、日语等多种外语课程,尝试第二语言授课,同时打通学院壁垒,通过互认学分、资源、课程共享等方式,提升学生外语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二)导师选拔培训
开展研究生导师资格审核工作,制订《硕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条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针对2022年新增研究生导师,就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内容进行集中培训;代表教师参加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举办的“国际胜任力专题研修班”课程。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常态化警示教育,印发《师德教育学习资料》;发挥专业特长,编排《清明》《榜样》等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举办廉洁文化专题讲座;梳理出教书育人各环节15个风险点,以案为鉴开展了师德师风主题教育。
(四)学术训练(专业实践)情况
与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等3家机构共建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满足汉硕师生把握学术前沿问题需求,并要求撰写讲座学习报告;将研究生纳入到教研室读书会活动中,实现师生共勉共进;开展“导师有约”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申请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五)学术交流情况
多渠道拓展对外学术交流。对标一流,院领导带队,赴国内知名高校,就科研组织与学术氛围营建等事宜开展调研;针对汉硕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举办“首届山西省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面向海外华文教师,承办“2022年海外华文教师线上研习班”;承担并组织汉硕生参加韩国线上中文交流实践项目“山西大学2021/2022寒假短期项目”;承担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师资培训项目;继续做好“国学讲堂”,以线上线下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为改善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针对研究生设立有奖学金和助学金,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其他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等。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均可申请。通过多渠道提高研究生待遇,努力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育人长效机制,推动学科奖助育人体系发展。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
在人才培养方面,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和精细化管理方面有明显改善。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重新调整教师学科归属,强化制度建设,激励教师注重研究生教改项目和一流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新建“国家语言文化推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平台,发挥学科整体优势,梳理社会服务清单,深挖校友资源,主动作为,与政企建立合作机制。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1本学科的外语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较少。2.专业师资紧缺,杰出人才引进效果不明显。3.教学科研团队效应不明显,教师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4.重大科研标志性成果较少,且可持续性差。
改进措施:1.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和对外交流,充分参与各级各类对外合作交流项目,支持学生以汉语志愿者身份进行专业实践;2.着力培育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3.继续推进有组织的教学科研,加强团队建设。4.加强论证,有意识地培育重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