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2024年,本学位点建设持续保持良好态势,稳步向前推进,在各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与突破。在师资建设上引育并重,对标一流,全面修订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研室制度建设,着力学术文化建设,学术成果产出有明显提升。加强国际交流,积极承办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积极落实校地合作制度。科研平台建设与横向科研项目成果丰硕。
(一)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己任,造就有优良品德、宽广胸怀、责任担当,有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创新理论实践素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善于通过理论学习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应用,有丰富的文化素养、较好的文化阐释力、较强的跨文化适应和交际能力、较高国际中文教育职业道德素质,能够适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素养,具有跨学科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并能够胜任国内外国际岗位多种教学和管理任务的复合型、国际型、专业化高层次应用人才。
(二)培养方向
本专业在夯实、调整原有的中文作为二语教学、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等两个学科方向基础上,结合山西地域文化特色和本专业点研究发展,继续完善三晋地域文化国际传播这一研究方向,努力建成集语言推广与服务、文化传承与传播、地域文化挖掘与传播的学科态势。
中文作为二语教学:主要依托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等专业,现有成员14人,教授3人,副教授8人。2024年1月,推广基地承办主旨为“语言文字与中华文明”山西大学新年论坛。5月18日-19日推广基地与《方言》编辑部等4单位主办了第六届汉语言方言中青年高端论坛。7月25日至8月14日推广基地和文学院承办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和语言学实验室联合举办的中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9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西大学)承担对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聂荣县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同时,2024年,本学位点与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杜家村中学、太原市杏花岭区后小河小学等中小学校,建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实践基地,助力山西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主要依托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来开展研究。现有成员1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入选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现设有国学研究院,成为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结合研究团队成员的扎实文学、文艺学等本体研究,逐步形成文学作品、文化传统等的对外传播模式。本年度,申报成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中外语合中心等国家级项目。
三晋地域文化国际传播:主要依托文学院民间文学、艺术学等专业,现有成员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2020年以来,相继设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院、太行文化研究院等,建立山西省形意拳、民间舞、射艺、平遥推光漆、山西民歌、“碗碗腔”皮影戏等7个非遗文化基地。已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研究成果服务山西对外文化开放,挖掘山西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价值,打造山西非遗对外传播的主阵地。2024年,山西大学继续承办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
(三)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设有中文作为二语教学、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三晋地域文化国际传播等三个学科研究方向。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3人,高级职称数占比达88.6%;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教师有43人,占比97.7%;36岁到45岁有22人,46岁到59岁有20人,35岁以下和60岁以上教师各有1人,45岁以下教师达到52.3%;获外单位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人数为38人,本校毕业教师为6人,外校学缘达到86.4%。通过师资队伍数据可以得出,本学位点师资队伍继续扩大,且学科分布较为均衡;教师的年龄、职称、学缘结构等均较为合理,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均超出国际中文教育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规定的指标。
(四)培养条件
本学位点有国际中文教育行业教师26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5人,高级职称数达到73.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人,硕士学位教师8人,硕士学位教师达到100%;36岁到45岁有4人,46岁到60岁有16人,61岁及以上有6人。根据行业教师数量与结构,本学位点在行业教师人数、结构等方面均达到国际中文教育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规定的指标。
本学位点与行业产业之间建立了人才交流与共享机制,新聘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中,有2位长期在孔子学院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管理工作,有4位从事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有4位长期在政府部门从事外事交流服务工作,有15位是资深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者,这些行业导师长期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且主持大量留学生对外汉语、文化传播等相关课题研究。其中,在东帝汶商学院孔子课堂任教的行业导师,自实践基地建立以来,每年可接收2位学生进行海外实习,实习内容包括初级汉语教学、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开展等。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
本学科2024年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优化培养方案、优化人才选拔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过程、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同时,建立了严格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机制,并加强了与更多专业实践基地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学位点的实践化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师资建设
2024年度,我们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进一步壮大了师资队伍。同时,还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通过组织系列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如“国际汉语教学近期的发展研究课题的选择与展望(上下)”“2024年国际中文教育高级讲习班”“教育部语用司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等,促进了师资力量的互补与共享,不断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国际化视野。这些举措不仅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也为提高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培养条件建设
本学位点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平台,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齐备,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学习环境。同时,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海外中文教学案例,构建国际中文教学案例库、中国文化传播案例库、跨文化交际案例库、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案例库等4个案例库,为本学位点教师案例教学和学生案例学习提供丰富案例。此外,还新增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宽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如“介休市后土文化研究会”“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牙买加西印度大学莫纳分校”“太原市杏花岭区后小河小学校”“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杜家村中学”等,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和实践机会。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培养质量,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文教育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科学研究工作
本学位点结合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特色与山西地域文化特点,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和中外语合中心研究项目3项;获批省级项目10项;横向委托课题2项。获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省百部(篇)工程奖1项。本学位点科研经费较充足,研究成果丰硕;产教融合紧密,面向企业、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研究项目和成果逐年增加,积极服务山西地区区域、行业产业发展。
(五)招生与培养
招生方面,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学子,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本学位点结合本专业人才特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综合采用多种方式选拔人才,多渠道开展招生宣传工作。2024年,报考数量226人,录取比例27%,录取人数61人,本省录取所占比例49.18%。山西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招生人数首次达到60多人,招生情况良好,专业报录比逐年攀升,生源稳定;生源由山西省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辐射,由国际中文教育及语言学专业向其他人文社科和理工科专业拓展,生源质量明显提高。
培养方面,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实践教学,实践教育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对专业实践进行全程管理、服务和质量监控,校内实践纳入基本教学管理与考核,国外、国内实践实行本专业学位点及派出部门双轨制管理与考核。赴海外或国内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及教学调研,依托孔子学院外派教师政策的实践,依托统战部、侨办等外派教师政策的实践,在国际交流学院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在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了本专业学生通过担任助教、主管等帮扶留学生的实践环节,帮助留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促进其后期实践任务的开展。
三、学位授权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师资队伍有待加强。虽然授权点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但缺乏科班出身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师。虽然本学科在强化师资力量方面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然而,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仍较为明显,亟待进一步解决。
第二,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且程度较浅。一方面,本学位点数字化建设的起步较晚,与一些高内数字化发展较早且较好的高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另一方面,数字化建设的程度也相对较浅,难以满足国际中文教师和学生对于数字化教育的运用。
第三,行业导师资源延展性不足。主要是行业导师的背景和领域相对单一,目前行业导师主要集中于高校教师,缺乏多元化和广泛性,可以拓展到政府、企业、外事单位等。这导致学生在选择导师时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也限制了他们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上的发展机会。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历史原因。山西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转变,导致师资力量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
第二,资金和技术限制。数字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然而,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限制,导致数字化应用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难以满足需求。
第三,行业合作不足。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导致行业导师资源的缺乏和发散性不足。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发展目标
1.强化师资力量,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形成多元化教学团队。
2.提升本学位点数字化建设水平,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建设与运营。
3.拓展行业导师资源,增强与行业合作,持续建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实践基地,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二)保障措施
1.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吸引高水平教师,同时加强现有教师培训,提升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加速数字化建设进程,优化在线教育平台,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
3.与行业协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设立实习实训基地,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