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
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时间:2023-09-12 阅读次数: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山西大学文学院历史悠久,起自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几度易名国文学类、国文学系和中国语文系,2001年在原中文系基础上成立山西大学文学院。2007年依托古代文学研究所成立山西大学国学院,依托方言研究中心成立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

百余年来,文学院名家辈出,高本汉、黄侃、李亮工、柏逸荪、姚青苗都曾在这里执教,尤其是姚奠中先生在此执教半个多世纪,将章门薪火传于山右,沁入文学院灵魂深处。几代学人继往开来,以弘扬国学正脉为职志,注重经史文献功底,开掘地方人文资源。在诗经学、汉语方言学、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俗文学和非遗研究等领域屡创佳绩,具有良好声誉。

1981年获批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点,2005年获批中国古代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011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国学研究中心、方言与口传文化典藏研究中心2个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形成了文学院、国学院、语言科学研究所“一院两所”的组织架构。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简介

培养爱党爱国、德才兼备,具有高度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与业务实践能力,具备方法论自觉和国际学术视野,能够胜任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科研工作和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爱岗敬业、勤奋严谨、求实创新,遵守学术规范和科研道德,具备科学研究者的基本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2.具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理论基础与文献功底,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发展脉络和前沿动态,能够熟练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3.擅于独立思考,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能够作出深入的、持续性的研究。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文献,具有较为宽广的国际学术视野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本学科主设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7个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从事先秦文学研究,在诗经学和神话学研究领域具有良好学术声誉。以朴学研究为基础,注重发掘经典传统与当下生活之间的意义关联,揭示中国经学在海外的传播及影响,东亚诗经学研究成果丰富;同时深入挖掘山陕豫地区圣贤文化资源,研究炎帝、黄帝、舜帝神话的演变路径和类型特征,以及圣贤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整合功能及其当代价值。

汉语言文字学:主要从事晋语的共时和历时研究,以及北京话语音史研究。以北方民族语与汉语的相互影响为视角,深度挖掘蕴含在现代晋语的形成史和清代北京话语音史演变过程中的北方汉语方言接触形成演变模式,探索并揭示北方汉语方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和细节。

文艺学:主要研究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重要范畴、命题及相关学说,厘清其发展脉络和思想内涵,揭示其当代价值。注重联系文人心理世界来理解古代文论所蕴含的士人意识形态诉求,将文学研究汇入思想史研究大流,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中国文论的民族特征。

中国古典文献学:在关注传统文献同时,着眼于古代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文献资源,对以北方说唱文学为代表的俗文学文献和以碑刻、文集为代表的三晋文献展开研究,在俗文学资料汇编、山右金石考证、晋人文集校注等方面形成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立足“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史脉络,以地方史料建设为基础,注重当代作家作品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动态追踪。近年来向着更具学理性和普遍性的当代文艺思想研究过渡,以赵树理和“山药蛋派”小说研究为中心,拓展至山西电影、戏剧和民间曲艺研究,并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上的赵树理传统,重建“山药蛋派”文艺发展至当下的思想谱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该学科主要涉及俄罗斯文学、西方文论、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等领域。在俄罗斯文学与文论研究,及东方宗教视野下的文学比较研究方面具有较多的原创性成果。近年来,积极吸收其他学科优势,在日本文学、域外汉学等领域继续拓展。

中国民间文学深入挖掘山陕豫地区神话传说资源,系统研究创世神话、部族神话、古帝王神话传说故事,追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之源,探寻地域文化发展的内源性动力。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2项,团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为依托,在民俗学、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交叉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


(三)研究生规模

2022年本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全日制)121人;毕业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96人;博士研究3人在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硕士研究生升学2人,党政机关14人,高等教育单位6人,中初等教育单位15人,其他事业单位2人,国有企业6人,民营企业8人。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2022年引进3名教师(其中包括高级职称人才1名);当年晋升高级职称4名,文学院教授比例达到29%,博士化率达到88%;35至50岁中青年教师占比83%。新增国家社科基本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2项、横向课题4项,总经费335万元;发表C刊论文47篇(较上年增长三分之一),出版专著21部;获得山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百部篇”工程获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汉语言文字学团队入选省“1331”工程。在学科平台建设上,“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承接国家语保工程二期项目。“山西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完成审批,储备“山西省历史文化遗产数据资料库建设”项目。

山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8名,其中教授17名,副教授25名,入选青年**、国家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3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3人,“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8人。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本学科一贯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现有专职研究生辅导员3名,通过提升辅导员工作绩效、打通职称晋升通道等方式,解决了制约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创建辅导员之家、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实施辅导员专项支持计划,着力提升辅导员能力素质。

(二)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落实情况

课程思政建体系,抓重点瞄准思政主体责任,将教师教育置于突出位置。以制度保障教师躬身入局,着力提升其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改革课程体系,融入思政要素,通过“减量提质”建立课程思政的教学面,通过金专、金课建设打造课程思政的发力点,通过第二课堂扩展思政育人平台。

(三)研究生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以党建为引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教育活动,组织观看红色影片,参观革命圣地、纪念馆,丰富党建活动的内涵。原创编剧、导演疫情防控题材舞台剧《繁荣与共》《信仰》等作品。

(四)日常管理服务情况

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系统,将研究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将研究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建档,作为奖贷助困评定参照。建立相应激励竞争机制,引导广大研究生发奋学习、努力进取。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全面修订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对标对表,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导师选拔培训

开展研究生导师资格审核工作,制订《硕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条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针对2022年新增研究生导师,就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内容进行集中培训;代表教师参加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举办的“国际胜任力专题研修班”课程。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常态化警示教育,印发《师德教育学习资料》;发挥专业特长,编排《清明》《榜样》等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举办廉洁文化专题讲座;梳理出教书育人各环节15个风险点,以案为鉴开展了师德师风主题教育。

)学术训练(专业实践)情况

与太原理工学院文法学院等3家机构共建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满足研究生及时关注学术前沿问题需求,并要求撰写讲堂学习报告;将研究生纳入到教研室读书会活动中,实现师生共勉共进;开展“导师有约”系列活动,围绕学术研讨、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等内容互动交流。

(五)学术交流情况

2022年7月,举办“对口帮扶青海省玉树市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9月,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合作承办“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路径”学术研讨会暨2022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十八届年会;11月,承办“首届山西省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教师年度参加学术会议46人次,举办校庆学术讲座21场。

2位教师国家公派出国访学分别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访学,合作项目《平成时代的日本电影文化研究》;日本樱美林大学访学,合作项目《汉语方言小称音变的语音语法语义跨层面研究》。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为切实改善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针对研究生设立有奖学金和助学金,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其他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等。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均可申请。通过多渠道支持研究生培养,努力构建奖励资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育人长效机制,推动学科奖助育人体系发展。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

在人才培养方面,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和精细化管理方面有明显改善;扎实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整体性推进。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及改进措施

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国际间的合作办学平台,学生国际交流渠道狭窄,在学术“国际化”方面发展动力不足。

2. 杰出人才引进效果不明显,且存在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

3. 教学科研团队效应不明显,教师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

4. 重大科研标志性成果较少,且可持续性差。

改进措施:

1.合理布局学科方向,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在保持现有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均衡学科研究方向设置,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学科发展基础。继续推进有组织的教学科研,加强团队建设。

2.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注重国际化交流合作。鼓励、支持教师对外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积极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和标志性科研成果。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66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文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