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
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年)

时间:2025-03-03 阅读次数: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2023年本学位点建设持续向好、稳步推进,在师资建设上引育并重,对标一流,全面修订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重建教研室制度,着力学术文化建设,学术成果产出有明显提升。加强对外交流,积极承办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积极落实校地合作制度。科研平台建设与横向科研项目成果丰硕。

(一)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己任,造就有优良品德、宽广胸怀、责任担当,有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创新理论实践素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善于通过理论学习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应用,有丰富的文化素养、较好的文化阐释力、较强的跨文化适应和交际能力、较高国际中文教育职业道德素质,能够适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素养,具有跨学科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并能够胜任国内外国际岗位多种教学和管理任务的复合型、国际型、专业化高层次应用人才。

(二)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在强化原有对外汉语教学推广、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等两个学科方向基础上,结合山西地域文化特色和本专业点研究发展,新增山西非遗文化传播这一研究方向,努力建设成为集语言推广与服务、地域文化挖掘与传播的学科态势。

对外汉语教学推广:主要依托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等专业,现有成员12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2021年,获批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西大学),多次承担向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多次立项国社科、教育部中外语合中心等国家级项目。2023年3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山西方言口头文化语料转写”项目完成中期检查,通过最终验收。2023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基地主要依托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称号。2023年7月,本学位点与静乐县建立了“1+1”帮扶机制,搭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实践基地,开展经典浸润乡土特色帮扶,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主要依托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来开展研究。现有成员1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入选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现设有国学研究所,成为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结合研究团队成员的扎实文学、文艺学等本体研究,逐步形成文学作品、文化传统等的对外传播模式。2023年5月至7月,山西大学承办了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和“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山西赛区比赛。

山西非遗文化传播:主要依托文学院民间文学、艺术学等专业,现有成员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2023年2月,山西大学申报的平遥推光漆、山西民歌、“碗碗腔”皮影戏三个平台,顺利获批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已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研究成果服务山西对外文化开放,挖掘山西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价值,打造山西非遗对外传播的主阵地。2023年,立项教育部语言交流与合作中心青年项目“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非遗资源数字化的研发研究”。2023年,山西大学承办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

(三)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设有对外汉语教学推广、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山西非遗文化传播等三个学科研究方向。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博士教师有36人;获外单位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人数为36人,本校毕业教师为6人。本学位点师资队伍有了较大改善,且学科分布较为均衡;教师的年龄、职称、学缘结构等均较为合理,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均超出国际中文教育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规定指标。

(四)培养条件

本学位点有国际中文教育行业教师2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高级职称数达到76.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硕士学位教师8人,硕士学位教师达到100%。根据行业教师数量与结构,本学位点在行业教师人数、结构等方面均达到国际中文教育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规定的指标。本学位点与行业产业之间建立了人才交流与共享机制,新聘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中,有2位长期在孔子学院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管理工作,有4位从事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有4位长期在政府部门从事外事交流服务工作,有15位是资深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者,这些行业导师长期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且主持大量留学生对外汉语、文化传播等相关课题研究。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

本学位点2023年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优化培养方案、优化人才选拔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过程、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同时,建立了严格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机制,并加强了与更多专业实践基地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学位点的实践化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师资建设

2023年度,本学位点引进具有国际学术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进一步壮大了师资队伍。同时,还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积极参加系列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如“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核心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骨干师资培训”“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硕士核心课程《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师资培训”等,促进了师资力量的互补与共享,不断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国际化视野。国际中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际中文教育比赛,如“汉教英雄会”“第五届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第六届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等,获得各类奖项。这些举措不仅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也为提高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培养条件建设

本学位点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平台,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齐备,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学习环境。同时,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海外中文教学案例,构建国际中文教学案例库、中国文化传播案例库、跨文化交际案例库、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案例库等4个案例库,为本学位点教师案例教学和学生案例学习提供丰富案例。此外,还新增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宽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如“山西医科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等,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和实践机会。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培养质量,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文教育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科学研究工作

本年度,教师团队带领学生们围绕国际中文教育的前沿问题,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等。同时,成功申报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如“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非遗资源数字化的研发研究”等,有效推动了学科发展。此外,通过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如“第十六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山西省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等,加强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扩大了学术影响力。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位授权点的学术地位,也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招生与培养

山西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年度成就显著。招生方面,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学子,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培养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及国际交流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毕业生广受好评,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2023年,山西大学“文渊青年推普实践队”,被评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优秀团队”称号,受到教育部语用司和共青团中央青年部来信表扬。

三、学位授权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虽然授权点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但缺乏海外教学、跨文化交流实战经验,教学手法传统,难以激发国际学生学习热情。这些导致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难以全面深入地覆盖国际中文教育的各个研究领域与方向,制约了本学位点学科建设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第二,国际化程度偏低。在全球化浪潮奔涌的当下,本学位点国际中文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未达应有高度。每年招收留学生的生源局限于亚洲尤其东南亚国家,而且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分班教学实施范围较为有限。高校与国外院校、教育机构互动频次低,交流形式单一,限制了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引入,致使国际中文教育在全球教育版图中影响力有限,亟待从课程、师资、教材、合作等多维度革新,提升国际化水平,让中文教育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第三,与山西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目前的学科建设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尚未充分融入这些宝贵的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这不仅限制了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也影响了其影响力的辐射。

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学科发展时间较短,相关人才储备不足;二是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支持大规模的师资引进和国际交流活动;三是学科交叉性强,对教师的要求高,培养难度较大。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发展目标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文化背景的优秀教师。

2.依托学校各类国际交流机构与项目,提升本学位点国际化水平,加强与海外各高校、企业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3.深度融合山西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课程体系。

(二)保障措施

1.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引进国际知名学者和本土文化专家;同时加强现有教师培训,提升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与海外高校、文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换、学术交流等活动。

3.与山西省文旅部门合作,开发以中文学习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特色课程,如山西文化体验课、旅游汉语课程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66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文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