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男,中共党员。1973年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向,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韩国中国人文学会海外编委。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心雕龙》研究及古代诗社研究等。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即:《<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和历史渊源》(独著,齐鲁书社2004年版)和《中国古代的诗社与诗学》(与尹变英副教授合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古代诗学的民族传统与理论特色》(独著,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2022年版)。
主要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
1、著作《中国古代的诗社与诗学》获山西省2016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奖。2018年获山西省第十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论文《从“学诗”到“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的学理转换与特色生成》,2021年获山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二等奖。
3、论文《文体秩序与文学权力:<文心雕龙>文体学论析》,《广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2022年获山西省第十二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4、论文《“赋诗言志”与“诗言志”的理论内涵和职能演变——兼论“诗可以群”诗学作用的历史变迁》,《文史哲》2013年第5期,获2014年山西省“百部篇”二等奖;2016年获山西省第九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5、论文《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内在作用机制及相关理论表征》,《文史哲》2016年第5期。获2017年山西省“百部篇”二等奖。
发表论文情况:
1、《<文心雕龙>对古代诗学专门化的发凡起例与范型设定》,《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2、《甓湖诗社及其诗学意义考论》,《晋中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3、《清代诗学的历史演进与诗社活动的实践价值》,《晋中学院学报》,2023年5期。
4、《"文学自觉"后的经学权力与文学权力:从疏离抗拒到协作耦合》,《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5、《开学养正昭明有融 ——对"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大学教学》2022年9期。
6、《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确立路径及基本内涵》,《晋中学院学报》2022年5期。
7、《文体秩序与文学权力:<文心雕龙>文体学论析》,《广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8(第二作者)《赋经典以文学权力——论文学自觉精神与传统风规之学理关联》,《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9、《含道必授——<文心雕龙>的文学教育思想论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10、《当前古体诗歌文体权力的内在诉求》,《晋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11、《从“学诗”到“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的学理转换与特色生成》,《文学评论》2018年第2期。
12、《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当前古典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光明日报》2017年11月6日(文学遗产版)
13、《道与文——“文以载道”理念的实践价值》 ,《光明日报》2016年7月15日第12版(文学遗产版)
14、《诗社与诗学:透视文学群体观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13日
15、《抗战烽火中的中华文脉——杜诗精神》,《中华读书报》 2015-09-02 (第5版)
16、《从“禀经制式”到“首尾圆合”——论<文心雕龙> “宗经”理论的开放性、包容性特质与作用机理》,《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17、《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内在作用机制及相关理论表征》,《文史哲》201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6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
18、《好就好在这个“通”字——评牛贵琥教授<老子通释>》,《博览群书》, 2016(10)
19、《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维度与新方法——评郑学诗教授的专著<走出写作障碍>》,《晋中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20、《论中国古代诗学谋略性动力体系的内在作用机理及其理论意义》,《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3期转载。
21、《五代时期孙鲂、沈彬、李建勋诗社活动考述》,《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2、《<文心雕龙>关于文人群体性文学活动的相关意见简析》,《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冬之卷)。
23、《李梦阳、何景明诗学论争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索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4、《论元代中期京师诗学活动对于元诗发展及诗风熔炼的理论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3月24日全文刊载。
25、《论清谈活动对诗社形成所起的作用及其诗学意义》,《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1期。
26、《“赋诗言志”与“诗言志”的理论内涵和职能演变——兼论“诗可以群”诗学作用的历史变迁》,《文史哲》2013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网2014年4月全文刊载。
27、《论元代中期奎章阁的设立对元代诗学品格形成的先导作用》, 《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五卷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刊载。
28、(第二作者)《论元初月泉吟社的遗民性诗学心态》,《海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9、《晚唐五代“苦吟”诗风的“比物讽刺”内涵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30、《论<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谋略》,《海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31、《“稷亭二段”之诗社活动及其历史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
32、《关于白莲社本事及陶渊明年谱中有关问题的考述》,《文学评论丛刊》,第14卷第1期 (2012年)。
33、《沧洲诗社考述》,《文学评论丛刊》,第13卷第1期(2011年)
34、《论北周赵王、滕王与庾信的文学交往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表率与策动》,《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
35、《宋金文学交流初探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36、《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习惯性思维及其特点》,《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7、《苏绰文学改革思想述略》,《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4期。
38、《试论<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接受范式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文心雕龙》研究第八辑。
39、《试论<文心雕龙>的正变理论》,《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6期。
40、《从对传统文学接受模式的批评视角解读章太炎的文学观》,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
41、《试论黄侃补文与文心雕龙的“隐秀” 》,《文学前沿》第十三辑(2008年)。
42、《论郝经对文学理论之"法"的新认识及其实践意义》,《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期。
43、《<文心雕龙>所受到的先秦两汉史学思想的影响》, 《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4期。
44、《试论<声无哀乐论>的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45、《钟嵘<诗品>关于同品诗人的优劣诠次》,《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1期。
46、《江郎才尽之我见》,《许昌学院学报》 2006年6期。
47、《枢中所动,环流无倦--定势:理解<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重要关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48、《简论司空图的文学理论及其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期。
49、《简论<吕氏春秋>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4期。
50、《简论<淮南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8期。
51、《桓谭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南都学坛》2003年5期。
52、《<诗品>曹植条疏证》,《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期。
53、《浅谈想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期。
54、《传神写照与<文心雕龙>的风骨--兼论<隐秀>篇的传神写照式解读》,《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3期摘要。
55、《太山遍雨河润千里--<文心雕龙>与江西诗论比较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
56、《传神写照与写照传神--<史记>、<水浒传>人物塑造方法比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